OK,國民黨贏了,民主 (選舉) 真是個好東西嗎?
文章來源: 金筆2008-03-24 21:33:54

據載去年中國國內的一篇文章 "民主是個好東西" 得到不少人的青睞。金筆頗不以此為然,乘國民黨在台灣這次 "總統" 大選中得勝的勢頭,頂風逆浪站出來問一句:民主真是個好東西嗎?!

這裏的民主是指民主選舉。民主選舉真是個好東西嗎?! 在觀察許多次選舉的基礎上,筆者對西方式的民主選舉提出三大疑問,請聽我慢慢道來。


(一) "陳水扁公投綁大選",你能怎麽辦?

"陳水扁公投綁大選" 是特指,指的是民主選舉容易產生極端分子或為他們提供機會。這事情在大家的眼前擺著。

按照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一個由許多長短不一的木板圍成的木桶,它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由那塊最短的木板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企業或國家在競爭中的成敗,不是由於它多麽強大,而更取決於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節。很多時候,這些環節可以直接導致失敗,甚至是致命的。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決定取舍哪一種政治製度時,我們的標準不是看它多麽美麗,能帶來什麽好處,更主要的是看它到底會產生多大的破壞性,以及它本身的弱點。幹脆點說,西方政客對共產體製一貫反對的主要理由是懼怕共產體製產生極端分子或為他們提供機會,而這一理由的出發點正是從最壞處著眼的。

從 "給極端分子製造機會" 來看,比較當今世界上的 "西方民主選舉體製" (如美國) 和 "非西方民主選舉體製" (如中國),哪一種製度更容易被極端分子利用並為他們製造機會呢?

不錯,中國改革開放前曾經發生過 "文化大革命" (金筆注:筆者對文革的認識是矛盾的,在大方向上,比如清除官僚體製,解放思想等,筆者是部分認同的。但對具體的執行過程,以及一些極端的做法和思想則不認同)。但是,鄧小平對中國的政治製度做了一項非常重大,並且意義深遠的改革,他將終身製改為任期製。也就是說,不管一個人做得如何好,他隻能做兩任。任期製建立後,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都要對前後任負責。終身製的廢除是將炸彈的引信拔除了。就象你不可能奢望胡溫體製作出激烈的政治體製改革步驟一樣,你如果期望他們對改革開放猛踩刹車,那麽你同樣也會失望。

再看西方的民主政治體製,曆史上產生了不少極端分子,並且也為他們提供過不少機會。就說今日的中國,台灣的陳水扁就是一個典型的極端分子。雖然他這次他玩 "公投綁大選" 失敗了,但誰能保證今後不再有人玩弄更危險的遊戲呢?同樣的,中國大陸 "八九年民#運" 流血的根源之一也是因為極端分子利用粗糙的選舉程序操縱了運動的走向。就是在美國,極端分子利用選舉製造機會也很多,甚至還有人借此登上總統寶座。這是因為選舉造勢活動,就是一場群眾運動,曆史上,群眾運動很少沒有不過激的 (金筆注:指選舉口號和執政現實相脫離)。

相對而言,中國目前的政治體製更趨向於保守穩定,而西方的民主選舉體製更屬動蕩和對撞,更容易為極端分子提供 "可乘之機"。對中國而言,因為中國存在著很多 "潛在" 或 "公開" 的問題,極端分子利用這些問題搞 "訴求",玩花樣的方法會更多,政府當局對此決不能小覷。


(二) 中國需要美式 "民主體製" 下的政權輪換嗎?

打著民主旗號的人們反複宣揚 "中國沒有民主,是獨裁統治",其實中國沒有的隻是西方式的 "選舉" 而已。人類社會從來就不缺乏民主。你能否認陳勝吳廣推翻秦王朝統治的 "揭竿而起" 不是一種民主的體現?同樣道理,李淵李世民父子推翻隋王朝統治的起義,也是民主遊戲的結果。隻不過在西方政客們的眼裏,這樣的政權轉換動蕩太大,生靈塗炭,代價太高。他們認為民主選舉體製可以將政權輪轉的代價降低到最小。

但是中國真的需要美式 "民主體製" 下的政權輪換嗎?我的問話聲才落,就有大聲從西而來,且響亮且堅定,"這是為了中國好!"

是這樣嗎?我懷疑。因為他們一直是將中國作為潛在對手的。

原來從好處著眼,西方政客們所以提出 "政權輪換" 的概念,目的是為了政治進步,因為執政者常常無法改進自己,所以在政權輪換或輪流做莊的同時,使得政治進步。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形,比如亞洲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以及北歐的一些 "福利型" 社會主義國家等,都是長時期在同一個黨的治理下。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再加上建國將近六十年,政權沒有輪換,但是政治不斷的進步與革新卻是有目共睹的。總體來說,毛澤東比蔣介石好 (解放後和解放前相比),鄧小平比毛澤東好 (文革後和文革前相比),江澤民和胡錦濤又各比他們各自的前任好。因此,中國政治的進步也是明顯的,誰能說這樣的一種政治體製不會持續 (進步) 下去呢?

同時,和平的政權輪換,即便是在老牌的西方民主國家裏,也並非沒有代價。比如美國,近年來美國政治生態呈兩極分化,民眾受極端利益團體和個人的操控,選出來的總統不是極 "左" 就是極 "右"。執政政策左右搖擺沒有持續性。如果碰上白宮和國會由不同黨派控製,互相間扯皮 "踢皮球" 成了 "司空見慣",效率低下的政府麵對中國的倔起隻能 "望洋興歎"。

最後,西方民主選舉下所謂的 "政權輪換",說穿了是一種虛假的輪換,真實的情況是 "換湯不換藥"。整個國家體製已經建立,新當選的國家領導人隻能在固定的體製下做事,嚴重的限製了他們的改革和進步的空間。如果各位聽一聽美國第三黨 "綠黨" 的總統候選人 Ralph Nader 的競選講演,你就會懂得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是在 "螺螄殼裏做道場",沒有真正的為民眾服務。

因此中國政治的進步並非不一定要套用西方的政治體製和模式。假如你期望中國政治體製進步,最好的途徑應該是進入體製內推動改革和進步,而不是 "螳臂當車" 去推翻它。


(三) 當選舉本身並不公正的時候,你怎麽辦?

前麵說了民主選舉容易產生禍害,也說了民主選舉並非是政治製度進步的唯一途徑,可有人還是想不通,那金筆就提出第三問:"當選舉本身並不公正的時候,你怎麽辦?"

這裏就不再談論陳水扁那臭名昭著的 "兩顆子彈" 了。實際上在西方的民主選舉體製下,幾乎從來都不能保證選舉的公正性,因為這個過程太容易被人操控了。下麵舉幾個例子:

美國各個州都有公投法,不少團體和個人就經常利用總統大選時本州選民的情緒和投票熱情,提出對自己有利,且與總統候選人同調的公投法案,乘總統候選人的民氣再加上欺騙等手段,使有利於個人或某個團體的公投法案通過。用這種方法操縱民主選舉可以直接危害國家,民族和全體民眾的利益。

還有一個就是金錢問題。特別是美國的選舉一直是有私人讚助為主的,雖然選舉法幾經修改,但仍有不少漏洞。美國的一些富人 (人數上是少數) 利用這些漏洞,通過捐款左右選舉結果。比如兩千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小布什就是在私人捐款上大大超過對手而打贏這場選戰的。取得勝利後的布什總統通過修改法案為富人減稅,又將利益還給富人。上述事例在美國曆史上是常見的,隻是小布什玩得太明顯了。

除此以外還有就是選區的劃分。金筆在紐約居住時,總是對當時全球最大的海外華人聚集地紐約市不能產生出一個國會議員而不解。後來在對美國的了解增加後在知道,曼哈頓下城的中國城在選區上被一分為二,而中國人在這兩個選區中都是少數民族,因此根本就無法獲勝。我手頭有一張曼哈頓的選區劃分圖,圖中讀者們可以看到選區的劃分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彎彎曲曲,並且很多時候是兩個互不相幹的地區連在一起的。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這是為什麽呢?選區的劃分按照美國法律規定每十年舉行一次,多數是由被選出來的民意代表自己 劃定。在他們劃定 "勢力範圍" 的時候,通常做兩件事情。一是穩固自己的選區,對自己的競選連任鋪平道路。二是盡量壓縮對方黨的勢力範圍。以 Texas 為例,德州共和黨和民主黨勢力相差並不大,傳統上它是民主黨的大州。但是在最近的幾次選區劃分上,共和黨人用盡手腕,將民主黨的勢力超量的局限在少數幾個選區內,而在其他選區的劃分上,盡量使得共和黨人取得微弱優勢,這樣就確保了共和黨人在民選議員人數上的優勢。

所以,盡管美國是一人一票製,但你這一票和我這一票的份量顯然是不相同的。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操縱選舉的重要因素就是新聞媒體。美國的新聞媒體總體上受 "自由主義分子" (liberals) 操縱。以這次大選為例,CNN 和 NBC 暗中幫助奧巴馬的立場受到不少民眾的指責。就筆者的個人經曆而言,在希拉麗·克林頓在俄州獲勝的當晚,金筆在古歌 (google.com) 搜尋裏,鍵入 Clinton camp,結果出來的全是奧巴馬的網頁,顯然是在為奧陣營造勢。為此,筆者曾向 Clinton 的競選組織提出質疑,第二天再做同樣的搜尋,出來的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因此,新聞媒體同樣也在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

不公正的選舉推選出來的領導人,TNND,這不等於是北洋軍閥上個世紀初在民國政治舞台上跑馬燈似的出現黎元洪、張勳、段祺瑞、徐世昌、曹錕、張作霖、吳佩孚等,這有什麽兩樣呢?!

總之,民主選舉就象是鴉片,你沒吸上的時候你還是強壯的,但你很好奇。而你一旦吸上了,你就無法離開它,盡管你也知道你變得越來越軟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