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隱忍和張揚
文章來源: 禾口2014-07-14 10:40:08

寫這篇是受到一個網友的啟發,經她同意就拿來做文章。

這個網友說:“。。。在成長過程中,如果遇見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跟周圍的人說,父母或者朋友會說:這種事情不要計較,不要惹事,你忍忍就過去了。這種勸解方式讓內心憋屈的人更加憋屈,因為自己的情緒得不到認可和體諒,而且自己的情緒會被周圍的人認為是小題大做了。。。”

她說的現象相信很多人有相同的感受。在國外的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和自己孩子不滿和擔憂的是那種忍氣吞聲的隱忍。

有意思的是中式的方式有時卻有走向相反的表現,不僅沒有隱忍反而是張揚和放肆的。

比較典型的前一陣,馬航事件,遇難者家屬表現出哭鬧,崩潰,甚至把記者打暈的情況,非常突出的表現了和隱忍完全相反的張揚。而媒體似乎也十分熱衷於報道這種張揚的悲痛來激起大眾的共鳴。

為什麽中式文化會導致隱忍和張揚這兩種兩極的反應呢?

我覺得這個和傳統的家長製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在家長製的文化體係下,個體的意誌被壓製,所有的決定有家長來做,責任名義上也有家長來承擔。長期以往,民眾的心態普遍幼兒化。也就是說大家為人處世時,下意識的把自己當孩子,沒有一種獨立的化解事情的能力和態度。

雖然隱忍會表現出一種為人稱道的,表達出東方式成熟的中庸,但是真正的,正麵的中庸是對事物理解後的無為,或認識到自己局限性後的自我開解,和放下,表現出一種“忍”來。而隱忍卻是一種簡單的壓抑,壓抑的理由往往是懼怕,或由家長的指示傳遞而來的懼怕。比如網友提到的“不要惹事。”因為惹事後麵帶來的可能是不可承受的懲罰。

這種隱忍,壓抑是對個體心靈的一種桎梏,使人作為個體感收不到被接納和關懷。個體的精神生命也被抹去了,消失了。從而作為個體靈魂疊加的群體的精神也很難真正的形成和出現,盡管這群體的肉體生命一樣可以是生機勃勃的。

另一方麵,正因為民眾心態的幼兒化,使大家對維護自己情緒是自己的責任的意識薄弱。遇事比較容易用孩子式的嚎哭,打鬧來處理。出於相同文化的媒體也非常認可這種表達悲痛的模式,覺得鬧得越凶越體現了悲痛的程度,在這樣互相的推波助燃的氣氛中,中式的張揚也發揮到了極致。

我不想說家長製一定是個不好的模式,家長製也不是必定是低效的。看看螞蟻的世界,蜜蜂的世界,多麽井然有序。每個螞蟻,蜜蜂都辛勤地為群體作貢獻,這個是它們存在的意義。沒看出每個個體有需要隱忍和張揚的必要。

但是人的世界,有著獨立的靈魂的人世界,個體與外部的世界的衝突難以避免。而家長製,這種依靠權力,等級製生存的體係,讓人的隱忍和張揚的心理張力最大化。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痛苦如影相隨。

如何讓真正的正麵的中庸代替壓抑,讓智慧化解痛苦和窒息,讓個體的靈魂自由的,平安的生存於不需要過分張揚的個體中?

或許愛是一劑解藥,在愛的理性中,人能自愛,愛他人,愛讓人獲得全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