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福爾摩斯:流沙河、白川靜
文章來源: pnr2013bnc2015-01-20 00:51:27


漢字體係的演進,貫穿了東洋文化圈人類族群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如實的顯示出其歷史之縱切麵。”             ----白川靜,〈象形文字の論理〉

    流沙河是四川成都的文化名人,近年陸續出版了:《流沙河認字》、《文字偵探:一百個漢字的文化謎底》、《白魚解字》手稿影印本、《白魚解字》排版本,都是從漢字由甲骨文、金文、篆文、古寫、到正體的演變,去探討漢字和文化、民俗的有關現象,以“文字偵探” 自許,效法福爾摩斯辦案的手法,試圖破解一些文化謎團。另有一本《詩經現場》,是他以《詩經》為主題,展現其辦案重建現場的文字學功力。

      流沙河對於漢字的正體字情有獨鍾,在FT(Financial Times)中文網開了《簡化字不講理》專欄,他說:“簡化字荒謬不講理,每個正體字,我都能講出道理。”例如:以〈采采樹業為馴象〉為題,流沙河如是說:“甲骨文早期的采字既非採花,亦非采果,而是手爪摘樹葉。正字采加提手,用於採摘、採集,把采字留給采邑、埰地、文采。”

   流沙河說“所有正體字背後,都包含著歷史、文化,包含著生活方式,包含著“The way we were”(我們曾經這樣生活)。”“中國人的靈魂就在漢字裡,這是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財產,是一種尋根文化。使得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都還保留著。”“ 寫書也是為宣導放棄簡化字,回歸正體字。”:可惜的是,流沙河似乎未讀過日本白川靜的著作,以至於未能做更深廣有力的發揮。

     白川靜(1910~ 2006)是日本漢學、文字學大師,他本人則希望能定位為一位東洋文化學者。白川靜畢業於立命館大學法文學部,後來(1976)也從立命館大學教授任上退休,2004年獲頒日本的文化勳章。立命館大學有“立命館白川靜紀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進行東洋文字文化研究。

     白川靜的文字學研究,以文字為基礎去透視中國文化。主要著作有:《漢字的世界:中國文化的原點》、《詩經的世界》、《甲骨金文學論叢》、《金文通釋》,以及《字統》、《字訓》、《字通》三本漢字字典。白川靜透過甲骨卜辭的判解,去思索發掘殷商時期的信仰與儀式、靈異、原始宗教,他所認識的古代中國是充滿神鬼溝通的。他以為《說文》的作者許慎沒見過甲骨文,所以對許多字的源起解說有誤。

白川靜的文字學研究,旁及考古、民俗、神話,提出許多具獨創性的見解。他研究甲骨文,指出今天的一些字如:善、告、占、吉、召、吾,其下都寫成“口”字,「白川漢字學理論」最重要的關鍵點是指出,這原先應是另一字形,他論證並讀作「sai」,是祭典中用來承載祝詞(符咒)的神器。其原始字形為口的兩側都向上突出,即類似於凹。以此為中心點,展開其漢字文字學的整體理論。

     白川靜對日本的漢字政策和教學表示不滿,對中國的簡體字也持負麵看法。白川靜說:“以為漢字是借來的東西,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漢字可以說,已經是日本人的血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