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零的突破 (楊振寧,1922~)
文章來源: pnr2013bnc2014-12-11 07:16:22
龍的傳人,零的突破 (楊振寧,1922~)
“需要的不是我的簽名,而是中國人民的簽名。”
  
 
北京清華園中的理學院大樓,是物理、數學兩係的所在,站在大廳中往二樓
望去,會看到廊麵壁上刻著幾位大科學家的姓名和生卒年。你會發現,伽利略死
於一六四二年,牛頓生於這一年。愛因斯坦生於一八七九年,同一年馬克斯威爾
去世。這四位大師所建構的物理理論也恰有某種銜接和傳承,他們生卒年的巧合也成為科學史的佳話。
 
  2002年,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主編出版了《站在巨人的肩上》,書中介紹了物理和天文學的一些曆史性突破以及幾部經典著作如:伽利略的《新科學對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巧合,霍金的生日恰是伽利略的三百周年忌日。
 
  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在2001年頒世紀傑出校友獎給楊振寧,表揚他是二十
世紀校友中最有學術成就者。北京清華在九十周年紀念藏書票上,以“龍的傳人,
零的突破” 之題詞,彰顯楊振寧和李政道早年發現基本粒子物理中“宇稱不守恒” 的現象,合作推翻了物理中的「左右對稱律」,於1957年為中國人打破了諾貝爾獎的零紀錄。
 
二十世紀物理學界的精英彼此間有著綿密的師友關係。身為大師,楊振寧對自己的幾位老師:吳大猷、費米、王竹溪……一向是推崇有加。物理界在2001年舉辦了費米的百年誕辰紀念會,楊振寧受邀發表演講和紀念文章。他在紀念文中引用了一段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They that have power to hurt and will do none, 
That do not do the thing they most do show, 
Who, moving others, are themselves as stone, 
Unmoved, cold, and to temptation slow, ” 
 
   “有權力但不屑用之以害人,
    最能表現有所為有所不為,
    能影響他人自己卻如盤石,
    堅毅冷靜不隨世俗而轉移。”
 
他並說:“費米(Enrico Fermi)是20世紀所有偉大的物理學家中最受尊敬和崇拜者之一。他之所以受尊敬和崇拜,是因為他在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兩方麵的貢獻,是因為在他領導下的工作為人類發現了強大的新能源,而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個性:他永遠可靠和可信任;他永遠腳踏實地。他的能力極強,卻不濫用影響,也不嘩眾取寵,或巧語貶人。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標準的儒家君子。”
 
  來形容費米是一有為有守的人,有領導組織的長才,在團體中有影響力,可
是絕不會濫用權力去害人,有所堅持也不嘩眾取寵。
 
  他也說,費米做為一位物理學家和做為一個人,都是廣受敬仰的,其魅力來
自於正直的人格。文章的結語,引用費米當年堅持離開原子能顧問委員會時對歐
本海默說:“你知道,對於這些政治方麵的問題,我並不認為自己的見解一定正
確。”這或許也是楊振寧的夫子自道吧。
 
  2002年十月,為慶祝楊振寧八十歲生日,海峽兩岸原計劃同步出版江才健的《規範和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但大陸版遲至2011年才出版。此書首章〈來去中國情〉回顧他介入大陸發展高能物理的往事,透露了他的故鄉情思。  1980年1月在廣東從化召開粒子物理學大會,海外知名的華裔物理學者都出席了,熱鬧空前。有一天晚上,李政道邀約海外回國學者聚談,呼籲在中國推動高能物理實驗,請出席者共同簽名敦促中共領導人同意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公開信,其餘人都簽了名。過了兩天,楊振寧也發表公開信,表明不讚成此事。
 
楊振寧以為,就大陸的民生和財政狀況,學術研究宜急所當急,高能加速器所需經費太大,對於中國非屬必要。再者,他認為高能物理本身的發展已有限製,科研「攻關」項目應另有選擇。他拒絕在聯署書上簽名,他在公開信說:
“我不能夠無愧於心的去簽署這一個文件,因為我認為真正需要的不是我的簽名,而是中國人民的簽名。”大會結束後,李政道等人去北京見了鄧小平,四年後,北京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就正式動工了。
 
  在北京清華大學為他辦的八十壽辰慶會致詞中,楊振寧引用小布什總統2002年初訪中時登上長城的感言:「一樣的長城,不一樣的中國。」應該說,楊振寧是理解中國存在著許多問題,他晚年葉落歸根回到清華園,願再以餘生協助科學事業,其它方麵所能期盼於中國社會發展的無非是「與時俱進」,不走回頭路。
 
  從楊振寧談費米和大陸發展高能物理的故事。可以說,他認知到,沒有人是
全知者,在中國有許多事情是應該得到中國人民的認可後才去做的,而非一人、
一黨就可決定。
 
楊振寧,曾經說過愛因斯坦方程式, 狄拉克方程式, 馬克斯威爾方程式,這些物理中的重要方程式 都有如造物者的詩篇, 濃縮著宇宙的智慧, 由於他對數學形式美的熱愛,長期在普林斯頓研究的 戴森 (Freeman Dyson)  把他列在愛因斯坦, 狄拉克之後, 稱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卓越設計師」。並說他這幾年,常往來港、台、大陸,是要「償還他欠故土和文化的債」
 
    他也在他的演講中多次表示,物理方程式的美妙之處,很像古詩,隨著經驗增長,會有不同的領悟.他也引用波茲曼的話,說好的物理學家寫的論文,就像莫紮特的音樂,或大畫家的畫作,有自已的特殊風格,能讓人一眼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