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繁花》不是金《繁花》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4-01-10 07:49:01

金宇澄的《繁花》十年前就轟動一時。

獲獎的小說我都會瞄一眼。時間太久有點忘了,趁著看電視劇《繁花》間隙,一目十行又掃了一遍。

金宇澄的《繁花》打的招牌就是“方言小說”,“滬語小說”。這的確別具一格。對於北方人上海話可能聽不懂,但是變成文字閱讀並沒有障礙。因為即使是不熟悉的滬語,聽不懂的滬語,寫下來都能懂。這個叫“不通文”。而粵語,就可通文。粵語中有曱、甴、佢、乜、嘅、嬲、咁、哋、睇、啲、冧、冇……那麽多的粵語字,所以你不僅聽不懂粵語,連看也看不懂了

不過《繁花》的成功絕不在於方言,而是繁花之下的市井百態,芸芸眾生。

在寫作技巧上,有人說,《繁花》得到《紅樓夢》的真傳。不敢瞎評。隻是覺得他的筆下人物很有《金瓶梅》的味道。

小說寫了阿寶、滬生,小毛三個朋友和他們的女朋友。中間來來往往牽進去一百多個人物,個個鮮活。小說人物一個也不高大,一個也不夠人生榜樣。他們經曆的都是生活的碎碎念念,一地雞毛,你也跟隨著津津有味地咂摸著上海底層的諸多細節。

金宇澄親繪《繁花》插圖——

這個喧囂萬象的大都市就這麽在作者筆下一一展現,仿佛巨幅的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圖”

王家衛對上海情有獨鍾,他看上了《繁花》,籌劃幾年終成正果。

不過“王《繁花》”不是“金《繁花》”。

金宇澄的《繁花》寫了文革的荒誕;王家衛的《繁花》關於文革六七十年代痕跡全無。

金宇澄的《繁花》是不同出身不同命運的三個朋友;王家衛的《繁花》滬生、小毛都砍掉,隻剩阿寶貫穿始終。

金宇澄的《繁花》體察入微地寫了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動蕩的社會變革,抄家,背叛,不倫戀;王家衛的《繁花》聚焦九十年代的商戰風雲股場跌宕,弄得上海股市居然抄起了“繁花股”!

金宇澄的《繁花》女人的命運令人嗟歎,勢利眼的小琴、梅瑞,苦命的姝華,偷情的銀鳳;王家衛的《繁花》女人走到聚光燈中央的都是強者,李李、玲子、汪小姐演繹成女性奮鬥的標杆。

金宇澄的《繁花》讀完,有一種悲涼,一種人生不過如此的感慨。一如作者金宇澄說“繁華繁花,物極必衰,人生就是這樣”。

王家衛的《繁花》結尾轟轟烈烈,昂然向上。東方明珠塔竣工,滿天禮花,滿城繁花。

說了這些不同,不是說王家衛的《繁花》不好看。評價:虛幻但好看。有人甚至捧為“孤品”。

人們熱評的同時,紛紛跑向早已寂寞的黃河路——

警察不得不設立了臨時紅綠燈——

我尤其喜歡那光線不斷照在和平飯店不斷照在外灘27號大樓上的那種金色迷離的色彩,在外灘27號大樓幹了20年的小叔子也慨歎:居然拍的這麽美!(巧了,他當年也在紡織科,負責日本東南亞出口。然後也有了自己的碼頭)。

我也喜歡阿寶和玲子在閣樓頂上聊天的畫麵,那清澈又明靜的傍晚的天空。上海還有這麽純潔的天嗎?像俺黑土地呢!

不僅僅攝影,演員也好。最成功的是爺叔,小說裏的爺叔是個老色鬼,電視劇的爺叔是江湖隱士。“90後”遊本昌讓人們見識了什麽叫“薑還是老的辣”。

所有的演員都很賣力。真是“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大概用家鄉的語言演戲的機會不多。每個人都顯得興奮異常,入戲異常。嘰嘰又喳喳。

不過,胡歌最後說:不響最大。人不響,天知道。

“不響”,也是小說出現最多的兩個字。

值得細細品味細細琢磨。

建議一:電視劇要看滬語版。

建議二:有閑暇要讀小說原著。

小說《繁花》提及56首當年的流行歌曲。電視劇繼承了這一點,尤其是那首《再回首》。讓我想起安妮埃爾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悠悠歲月》,裏麵也在不同年代不同時期提及很多當年的流行音樂,流行時尚。

小說結尾也是用流行歌曲結束的。是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