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勞倫斯:英國人與猶太人、阿拉伯人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3-10-21 09:04:09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第八部分是以拿破侖開頭,最先進入第九部分《猶太複國主義》的是德國人,一個名叫西奧多·赫茨爾的文藝評論家、記者,一個徹底被歐化了的猶太人。跟東歐農村的猶太人天壤之別,沒有一絲一毫相似之處。他不說意第緒語,不守安息日。但是1881年俄國沙皇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震驚了他,接著,他在巴黎目睹德雷福斯事件,一個無辜的猶太軍官被判為德國間諜,巴黎的暴民叫囂著處死這個猶太人,終於激起了他的警覺。他開始認識到,沒有自己的家園,猶太人永遠不會有安全。

德雷福斯事件有電影,這裏不展開。

再說赫茨爾夢想建立一個德國式的貴族共和國,他當總理,羅斯柴爾德家族當總督。但是羅斯柴爾德對此不感興趣。赫茨爾將目光轉向德皇,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終於在君士坦丁堡接見了赫茨爾。毒皇評價他一個有著貴族心智的理想主義者,聰明有智慧,有著富有表情的眼睛

          

有意思的小插曲,德皇支持赫爾茨的理由是:社會上存在著很多高利貸者,這些人如果能去住在墾殖地的話,會更有用

哈哈!

赫茨爾當然對此表示了抗議。不過緊接著,在耶路撒冷,德皇再次接見了赫茨爾跟其他5個猶太複國主義者。

這一次皇帝跟赫茨爾有同感:他們都不喜歡這個肮髒汙穢的耶路撒冷城。赫茨爾充滿激情地展望:我想在聖城周圍建立一個空氣優良下水道設施良好的嶄新城市

赫茨爾的到來鼓舞了許多猶太人,出現了許多建國計劃,烏幹達計劃,阿根廷計劃,還有美國德州的孤星錫安計劃。書的作者說,至少有34種猶太建國方案。

1904年,壯誌未酬的赫茨爾病逝在奧地利。以色列建國後,1949年移葬到耶路撒冷到最高的山頂上,即今天赫茨爾山,山上有埋葬國家領導人和烈士的國家公墓。

跟上來的是俄國猶太人大衛·格林(David Grün),後來改名本-古裏安。1909年他們一群人在古老雅法港的沙丘上建立了特拉維夫,1911年,建立了第一個基布茲。本-古裏安和早期的猶太複國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猶太國家應該沒有暴力,不會奴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或者把他們驅逐,而是共存。

-古裏安出生在俄羅斯(這裏今天是波蘭)。他年輕時是一個狂熱的猶太複國主義者,1906年他來到巴勒斯坦,開始他的政治生涯時開始用本-古理安這個猶太名字。

他之後去了美國。1918年他們回到巴勒斯坦,並且在1921年組織了以色列總工會。1930年他創建了以色列工黨。這人後麵再詳說。

理想是胖乎乎滴,現實是瘦骨嶙峋滴。

赫茨爾、本古裏安懷著複國夢想的時候,不滿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還有一夥人。他們組織了青年土耳其黨,還一度控製了耶路撒冷。但是他們是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不僅繼續壓製阿拉伯人,甚至不允許他們學習阿拉伯語。

就是這樣一個革命時期,出現了一個英國人帕克,此人掙得不多,花錢無度,書中說收入很少,品味卻很高。怎麽辦?有人慫恿他去耶路撒冷尋寶,比如失落的約櫃。

油嘴滑舌的帕克跟今天的騙子毫無二致,他唾沫星子亂飛,鼓動一群跟他一樣的騙子到處遊說有錢人投資,說找到約櫃價值兩億美元。投資者蜂擁而上,甚至土耳其的高官也被買通。於是耶路撒冷又一次遭難。這群貪婪的家夥掘地三尺到處都在挖所羅門的寶貝。直到那一天,帕克喬裝打扮成阿拉伯人進入聖殿山的清真寺一帶,企圖挖掘下麵的秘密通道,一個穆斯林巡夜人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後大喊大叫,說化了裝的基督徒正在清真寺開挖。

這一下就像打開潘多拉的盒子,穆斯林很憤怒,猶太人也很憤怒,恨不得殺了帕克一夥。

騷亂中,謠言四起:基督徒被殺死所有基督徒的流言驚恐不已,穆斯林也被八千俄國朝聖者將對穆罕默德信徒進行殺戮的消息嚇呆了。《紐約時報》宣告:所羅門寶物已經飄然而逝。。。土耳其政府派高官到耶路撒冷調查

所有人都認為所羅門寶物已經被帕克一夥搶到他們的遊艇上了!

最終,鬧劇收場,帕克被審判。但是他雖然盜寶卻一無所獲,又被釋放了。隻留下帕克醜聞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這個家夥到處躲債,居然躲掉了在一戰的戰壕裏摸爬滾打,一直活到1962年。

作者蒙蒂菲奧裏說,關於帕克的軼事劣跡他是根據諸多回憶文章整理,第一次公開披露。

哎,小醜也是這樣操弄糟踐耶路撒冷的。

說正事——

一戰開打的前一年,青年土耳其黨的一個31歲青年恩維爾突然闖入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大樓射殺了戰爭部長取而代之。1914年和他的兩個戰友組成了三帕夏的三頭政治帕夏乃土耳其語,用來稱呼總督、將軍等高官)。

眨眼間一戰爆發,三帕夏站到了德國一邊,三帕夏之一的傑馬勒以大敘利亞的獨裁者和土耳其第四軍的司令官身份進駐耶路撒冷。他的使命就是保住所以阿拉伯省份並且鎮壓阿拉伯人或者猶太複國主義的騷亂。他毫不留情將阿拉伯人處以極刑,同時逮捕猶太複國主義的領導者,本古裏安也被驅逐出境。

當奧斯曼蘇丹站在德國一方參加一戰時,英國人也找到了代理人:阿拉伯半島最強大的世襲貴族、麥加的埃米爾謝裏夫侯賽因(謝裏夫在阿拉伯語中就是貴族之意)。這個大謝裏夫侯賽因要求英國幫助他建立一個包括阿拉伯半島、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在內的哈希姆帝國。這個野心太大了,一旦成功,這麽一個龐然大物英國也不喜歡。於是倫敦派埃及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去談判。順便說一下,這個麥克馬洪就是給中印之間劃了道道的麥克馬洪。

麥克馬洪為首的這夥英國人對阿拉伯人友好,對猶太人則充滿偏見,認為猶太人在暗地裏勾結英國的敵人。可是,英國的印度總督卻相反,支持了謝裏夫侯賽因的對頭沙特人。

英國人就這樣卷入了阿拉伯的政治旋渦。

一團亂麻中,有人向麥克馬洪推薦了一個非常了解敘利亞的軍官,28歲的勞倫斯。麥克馬洪向他求助。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太有名了。可我第一次看得稀裏糊塗。隻覺得攝影很美,沙漠很美,彼得·奧圖爾(Peter  O'Toole)演技一流。他就是在經典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飾演一戰英國軍官勞倫斯而享譽全球的。何況後來他在《末代皇帝》裏還飾演了溥儀的老師莊士敦。。

對這個真實的阿拉伯的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我其實並沒有多少共情在裏麵。我想隻有英國人,那些知道英國與阿拉伯世界那千絲萬縷聯係的英美人士,才會對這電影從裏到外地欣賞。

因為英國人跟阿拉伯人的千絲萬縷都集中體現在勞倫斯身上。

蒙蒂菲奧裏寫到:勞倫斯是個古怪的局外人,是英國保守黨模棱兩可的精神產物,並且始終苦惱於效忠哪個主子——大英帝國還是阿拉伯帝國

          

勞倫斯遊遍敘利亞,阿拉伯語流利。他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在伊拉克,和他的阿拉伯助手是朋友或許甚至是一生的情侶。他的性取向和關於他的很多事情依然神秘。

勞倫斯的心目中,沙漠裏的阿拉伯人是純潔高尚的,不像巴勒斯坦的那些人。他認為大馬士革、阿勒頗、霍姆斯和哈馬是敘利亞的阿拉伯心髒地區,但是他不承認耶路撒冷是阿拉伯的,他認為耶路撒冷是肮髒的城市,人民像飯店的仆人毫無個性依靠成群的遊客而生存

請教了勞倫斯的麥克馬洪回複侯賽因:同意他建立一個阿拉伯帝國,包括勞倫斯列出的敘利亞東部,但是不包括西部。雙方都不提巴勒斯坦,也不提耶路撒冷。

回避,證明這是塊敏感的硬骨頭,誰也不想啃。英國人的算盤是,阿拉伯人盡快起義助英國取勝。但名義上耶路撒冷還是埃及王朝統治,這樣英國還可以控製聖城。

每個人都懷著鬼胎,哪裏有什麽真誠合作?與此同時英國人還跟法國人談判,瓜分奧斯曼帝國。他們的協定是:法國接收敘利亞和黎巴嫩,英國接收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區,耶路撒冷則由法、英、俄共管。

謝裏夫侯賽因不知道英法的秘密,但是知道奧斯曼帝國會推翻他,於是在麥加舉旗發動了阿拉伯起義。

勞倫斯穿著華麗的繡金白絲袍參加了起義,在侯賽因的三兒費薩爾麾下,成為他的摯友。勞倫斯說過如果你穿戴阿拉伯服飾,就要穿最好的,打扮得要像個謝裏夫。當他得知英法的秘密協定後他感到羞恥。他把秘密協定拿給三太子費薩爾看,決心解放敘利亞,防止法屬敘利亞的出現。他帶領費薩爾的軍隊,迂回300英裏艱難地穿越約旦沙漠,襲擊了亞喀巴港口。這就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據說至今阿拉伯人仍然記得這位當年分送黃金的人

勞倫斯幾番周折到達埃及開羅,向英國駐埃及的最高長官艾倫比元帥報告亞喀巴勝利,艾倫比立刻“被眼前這個消瘦的、身著貝都因長袍的英國人打動了”,任命勞倫斯和他的駱駝軍團充當英軍的機動右翼。關於這一段,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有精彩的一係列鏡頭。

另一條戰線上,德國人在加沙兩次打敗英國人。在耶路撒冷那三個帕夏邀請凡爾登戰役的德軍總參謀長法爾肯海因,向他請教如何打敗英國人,但還是失敗了,1917年艾倫比的英軍占領了耶路撒冷,成為聖誕節送給英國的禮物。

勞倫斯跟費薩爾率領貝都因大軍解放了敘利亞。但是這塊土地劃給了法國。傷心的勞倫斯形容自己隻是大英帝國政治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1926年,勞倫斯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名為《智慧的七大支柱》,他在書中講述了他在中東地區的使命。據說切·格瓦拉、納爾遜·曼德拉、溫斯頓·丘吉爾等名人都讀過他的這本傳記。

扯遠了,再拉回來。

一個出生在俄國的猶太科學家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也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茨曼從小擁護猶太複國主義。他在德國、瑞士上學深造,30歲後移居英國曼徹斯特。

書中寫魏茨曼既放蕩不羈又富有貴族氣息,既德高望重又愛冷嘲熱諷,充滿著俄國知識分子刻薄和自嘲的才智,他天生就是個貴族,與國王和首相們打成一片

大戰爆發前,魏茨曼訪問了耶路撒冷,古城的悲慘令他情緒沮喪,但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充滿活力的猶太複國主義農場震撼力他。大戰之初,邱吉爾把他招進海軍部,主要是想利用他的生產丙酮的新配方生產無煙炸藥。在那些上層聚會裏,魏茨曼發現,這些政治家都同情猶太複國主義,而他則跟軍需大臣勞合喬治、以及老相識海軍大臣貝爾福因為炸藥關係密切。

這一段必須抄下來給各位——

英國領導人天生同情俄國猶太人的悲慘命運。這種情懷在戰爭期間由於沙皇的壓迫得到進一步強化。歐洲的上流社會目眩於猶太富豪如羅斯柴爾德家族難以置信的財富,異族的權力和富麗堂皇的宅邸。然而這也讓他們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無法確定猶太人是不是一個由受迫害的《聖經》英雄組成的高貴的種族,是不是大衛王和馬卡比人的後裔,亦或是包藏禍心、精於算計、長著鷹鉤鼻且擁有超能力的霍比特人。

1916年,勞合喬治當選首相,貝爾福則稱為外交大臣,他們認為,這場可怕的對德戰爭中猶太複國主義對英國的取勝是必要的。有意思的是,德國也想自己來弄個猶太複國主義宣言,因為1914年以前,猶太複國主義一直以柏林為基地。

這有點像林肯總統解放黑奴呢!

總之,天賜良機,英國人搶先一步,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就這麽誕生了。

《貝爾福宣言》旨在將俄國猶太人從布爾什維克中分裂出來。其實,從英國白廳的魏茨曼到耶路撒冷的本-古裏安跟猶太複國主義已經脫離了俄國猶太人獨立發展了。就在《宣言》發表的前一天,列寧奪取了政權。

蒙蒂菲奧裏認為,如果列寧早一天奪取政權,《貝爾福宣言》可能不會誕生。

這就是曆史的機緣吧。

第九章真有意思,可是太長了。從42小節開始,才到46小節。還有大半呢!再分開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