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耳朵掏半年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3-03-22 05:21:33

去年秋天,大概10月份?忽然耳鳴,非常尖銳的聲音,雖然隻有幾秒鍾,但是嚇到我。這是怎麽啦?是不是腦血管問題是不是更嚴重問題?急忙去看家庭醫生。醫生問了情況,看了我的耳朵,說耳垢很多看不到裏麵,讓我去看耳科。預約一個月後。

一個月後,準時去見耳科醫生,他戴上頭鏡,仔細觀察,試著用專門的鑷子類觸碰了一下,然後說,像石頭一樣硬,沒辦法看到裏麵,無法確定。要點些橄欖油進去,軟化耳垢,一個月後再來。

回家照章辦理一絲不苟。一個月後再去見醫生,他很容易就從裏麵掏出兩塊油膩膩的耳垢,發現並沒有什麽異樣,又讓我預約測聽力後見他。

這次居然兩個月。轉眼就是寒冬。聖誕節後去測聽力,什麽問題也沒有。耳鳴就是石頭樣耳垢太厚引起的。

高高大大的耳科帥哥笑眯眯說,有問題再來。

拜拜!

掏個耳朵從晚秋到初春,好在耳鳴不再發生,就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當然,悠悠的掏耳歲月,需要的就是耐心等待,錢,一個大子兒也不用你出。這就是加拿大的醫療福利:免費的午餐漫長的吃到嘴。

記得剛來加拿大時,受不了這等待。幹脆就跑去急診室,以為能快點,結果一等八個小時。嚇死寶寶,還是乖乖回來等預約。

感歎,這要是在中國,找個人,什麽專家也立等就診啊!

其實,我真不應該抱怨:我還有家庭醫生隨時能夠救急,全加拿大現在大約400多萬人沒有家庭醫生。

但是全加拿大在2021年有47337名家庭醫生,是曆史最高水平啊。

據分析,雖然加拿大目前家庭醫生數量是曆史最高,但這隻是有執照的家庭醫生的數量。簡單的人數統計不能反映家庭醫生的工作時間,也不能反映出有多少人在辦公室的初級保健和在醫院、護理院、無預約診所或流動醫學診所之間分配時間。簡單說,就是家庭醫生數量雖然不少,但是配置有問題。

不僅僅是家庭醫生短缺,加拿大的兒童醫院、急診室都出現告急的情況。很多年以來,受不了等待的華人,會跑回國去治療。

為此,加拿大總理特魯多2月7日宣布,聯邦政府在今後十年中將把向各省和地區的醫療衛生撥款增加1961億加元。其中沒有附加條件的20億加元首先將幫助各省緩解兒童醫院和急診室的壓力,減少手術和診斷積壓。

另外,聯邦政府將在十年內撥款250億加元以滿足各省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特殊需求,為此將和每個省單獨談判並簽署雙邊協議。聯邦政府已定下四個共同的重要領域,包括家庭醫療服務,醫療衛生工作者和病例積壓,精神健康和毒癮,以及醫療係統現代化。

很好,但是需要10年。

很多人可能看不到這10年後的曙光。

所以,當加拿大提出新的三年移民150萬的宏偉計劃時,這個對移民最友善的國家出現了憂慮——

        

看來,醫療這個基本的民生保障不隻是欠發達國家、貧窮國家的問題,連發達的歐美以全民醫療自豪的國家如今也出現問題。

英國近來掀起多次罷工浪潮,最新這次行動就是護理師與急救人員首次在同一天展開罷工。

低薪、不堪重負,是罷工主要原因。

還好,16日,隨著英格蘭的衛生行業工會同意向其會員推薦政府提出的漲薪方案,英格蘭地區的國民保健署罷工潮有望結束。

不過,按下葫蘆起來瓢。英國教師、公務員和鐵路工人與政府的薪酬爭議仍未解決。報道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護照辦公室的1000多名工作人員將在4月和5月舉行為期5周的罷工,因為“與其他政府公共部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閣官員們沒有與我們進行任何有意義的對話”。

在此之前,美國的護士們已經相繼罷工十幾次!問題同樣是低薪,不堪重負。

這會不會形成“蝴蝶效應”?

因為在電視上看到罷工者在抱怨:有錢援助烏克蘭,沒錢給我們漲工資。

拭目以待。

維基上有一個2016年各國每萬人擁有醫生的數字,想不到,最高是這個國家——卡塔爾77.4,接下來摩納哥71,第三名是古巴67.2

然後是歐洲。最高是希臘54,無論北歐西歐東歐都很高——奧地利48.3,西班牙49.5,俄羅斯43,烏克蘭也有35

北美直接掉——美國24.5,加拿大20.7

亞洲更是差很多,最高居然朝鮮33,日本23,韓國21.4,中國隻有14.3

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