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上海方言裏的愛情有多“裝”?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2-02-05 07:03:44

方言版電影《愛情神話》終於上線啦!

記得記憶中最早的方言電影是四川話的《抓壯丁》。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

主演陳戈演過《南征北戰》中的我軍師長,《黨的女兒》中的將軍父親,還有《停戰以後》中的陳司令,都是身經百戰的軍人。可是在《抓壯丁》由陳戈扮演的王保長實在印象深刻,一個總是高大上的演員怎麽演活了那麽一個猥瑣下流卑鄙惡心人的保長啊?

再看方言電影,就是時隔50年的《南方車站的聚會》,是武漢話。此片在一連串國際電影節展映並受好評。

用方言一以貫之地來拍攝整部電影,地域特色最為鮮明。給人還原本真的感覺,不做作不裝蒜。尤其是反映市井生活時,講方言能夠讓故事顯得更真實厚重也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近年來以上海為背景的民國劇,裏麵的人物好幾個一口東北腔,讓人一下子就出戲了!難道民國的上海喜歡到東北招募警察,還是像今天東北人占領三亞一樣占領民國的上海?

改開以來,被地域戶籍禁錮的中國人多了走南闖北就業創業的機遇。尤其像上海這樣的城市,五六十年代直至七八十年代你講普通話,會被看不起。現如今上海中環以內早被普通話占領,上海本地年輕人不但上班講普通話,回家跟爹媽也講普通話。老人們常常不由得搖頭歎息。。。。

上海開始有人呼籲:保護地方語言,保護上海話,於是有了金宇澄的方言小說《繁花》。

方言電影,也契合了當下身在異國他鄉打拚的人的鄉愁。不愛看影視的我家先生也因為家鄉話搬上大銀幕一邊看一邊感慨,一邊戲謔小皮匠寧理的半吊子上海話。

《愛情神話》褒貶不一。

有評論:裝。挺準確。

上海人的“裝”曾經一直被全國人民口誅筆伐。不過,仔細分析 “裝”有虛偽的一麵,不夠真誠的一麵,但是也有克製的一麵,不衝動的一麵呀!

主演徐崢,油膩中年,邂逅離異馬伊琍。看話劇後領到家。一夜之後,早晨馬伊琍不辭而別。徐崢發微信詢問先是本能地寫“怎麽不打招呼就走了?”想一想,抹掉。再發:“一夜而已?”還是不妥,抹掉,再發:“上班去了?”

寫一個微信,字斟句酌,很有上海男人的小心思,會討好女人,能“裝”。這要是東北老爺們,可能會寫:“睡一覺就走,幾個意思?”或者幹脆一個電話:“咋地,耍我呀?

3個女人也是。馬伊琍倪虹潔吳越不巧在徐崢家聚集,前妻愛人一夜情,多麽複雜的關係,看她們夾槍帶棒,含沙射影,但是一個個臉上都嫵媚地笑,“裝”得住;換個其他方言來演,這是不是要撕起來才夠場麵?

還有老烏,最能裝,吹牛不著調,天天編織他在法國意大利的神話愛情;誰知多少滄桑故事默默於心,直到最終埋入地下,他的朋友們還懵在他驚心動魄的愛情神話裏,孰真孰假?

就連那個寧理也會“裝”,不就是個補鞋匠,還一口咖啡一塊蛋糕的!

由這個“裝”帶出下一個評論:假。我看不一定。如果電影很假,挑剔的上海人一定不會叫好。

據說,電影在上海,每20個人就有一個看過《愛情神話》,他們津津樂道於其中的小細節小噱頭,那些生活瑣碎一地雞毛。看來,電影還是搔到了上海人的癢處。

《愛情神話》一點兒也不高大上偉光正,甚至不夠正能量。它反映的就是市井煙火,就是上海某個角落某個群體的瑣碎生活,也許就是一聲歎息,是“裝”人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這樣一部方言電影,上海電影的導演、編劇邵藝輝卻是一個90後山西姑娘。她當年就住在淮海中路武康大樓附近的弄堂裏,電影裏馬伊琍則住在寸土寸金的永康路,那都是上海的 “上隻角”,絕對充滿異國情調小資氛圍的區域。可是現實中邵藝輝是住在武康大樓對麵的違章建築裏,就像電影裏馬伊琍跟母親的住房,推開門裏麵是半個世紀前的舊模樣:昏暗的過道,斑駁的牆麵,裸露的電線,還有逼仄的房間。。。這就是“裝”背後的現實。

電影的結構也精巧,對著馬伊琍一個斷跟的高跟鞋,就折射出幾多會“裝”的人心啊。

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有一點“裝”?都會一點“裝”?

徐崢說:“海派電影,尊重人的生活”。

這句話很重要。

      

注:網絡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