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山海情》裏那個苦哈哈的地方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1-01-31 11:41:16

電視劇《山海情》比較真實地展現了西海固這個中國最貧瘠的地區,引起了年輕人的驚訝也勾起來我的回憶。

一般常識看,中國的南部比北部發達,地理環境條件也比較好。但是寧夏是個異數。從青海高原發源的黃河水到了寧夏突然任性地向北拐去,滋潤了寧夏北部銀川和內蒙古包頭一帶的平原,俗稱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然而卻苦了寧夏中南部一片缺水的荒漠。電視劇寫的海吉縣實際上就是寧夏中南部吉縣、海原縣再加固原(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六盤山就在固原)捏合成的虛構的地方,即西海固地區。

西海固地區的大規模移民扶貧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記得九十年代有篇報告文學真實地記錄了那種教人難以置信的貧困和移民們不願遷移的真相。此文好像過於暴露了,以至於後來被禁。我在網上扶著娘娘牽著狗,不敢說上窮碧落下黃泉,也差不多折騰一個多鍾點,愣是沒有找到原文,隻好作罷。

但是那篇報告文學描寫的情景一直在我心裏縈繞,一家人隻有一條褲子穿,有的人把政府發的小麥種子口袋放在炕頭,餓了就抓一把嚼,連煮熟都懶別說去種了!那種窮得不能再窮、懶得不能再懶的情景實在是憑空想不出來的。電視劇開始說把種雞吃了,真是手下留情了。俗話說,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覺。窮慣了,似乎麻木了。搬出西海固到有水的地方好像不錯,但是需要勞動需要勤奮,很多人就不願意般,美其名曰:故土難離。記得寧夏政府還用了一狠招:從初中起先把孩子們都集中到銀川上學,用上學的孩子吸引成年人下山。我去過那所住宿製中學,分初中部高中部,由銀川的名牌教師任校長,規模龐大,條件相當不錯。

2006年,我終於有機會從寧夏北部一直走到了南部的六盤山。一路走一路看,才知道,印象中缺水幹旱窮山惡水的寧夏其實有著很美的一麵。

寧夏首府銀川在北部,背靠賀蘭山,俯瞰黃河水。令人意外的是,由於黃河多次改道,留給銀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濕地,使得降水稀少的銀川竟然也不那麽幹巴巴,何況沒有多遠,就是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遺址,進山又有神秘的賀蘭山岩畫,絕對是個旅遊的好地方。

文字應該是西夏文

1969年,尚在農場勞動改造的張賢亮發現了明清時期的要塞古鎮鎮北堡。等到文革結束,他被調到寧夏文聯工作,就把這個地方介紹給《一個和八個》攝製組。此後,很多武俠片、與西北風有關的片子都來過此取景。包括張賢亮自己的小說《靈與肉》改變的《牧馬人》。

張賢亮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文人,1993年自己投資創辦了鎮北堡西部影城。如今已經形成了明城、清城、文革大院等格局。文革大院有一個語錄牌,我拍了下來,冠名《毛主席留下的健康食譜》發在我新浪網的博客裏。前兩年發現,已經被禁了。

作為我們國家的回族自治區,2005年在銀川郊區建成的回族風情園是個與鎮北堡截然不同味道的旅遊點。說是回族風情,感覺就是寧夏的泰姬陵。

出了銀川向南,進入寧夏中部騰格裏沙漠的邊緣中衛市。五十年代為了保護包蘭鐵路和銀蘭公路的暢通無阻,中衛市那種網格狀的固沙護林辦法成功地抵禦了沙漠的南侵。如今“沙坡頭”已經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往上走是沙漠的浩瀚,往下看是黃河的水灣,被稱為“壟斷性的旅遊資源”。黃河上有皮筏供遊人乘坐,好像6人一個筏子。還有一個掛在鋼索上橫跨黃河的項目很刺激,實在沒膽量試。沙坡頭的照片不知怎麽找不到了,遺憾。。。。。。

從中衛到這一帶公路兩旁成片枸杞園,據說也是扶貧項目

旅行的最後一站到了南部固原,其實六盤山區植被還是不錯的。山村這些紅瓦房據說也是扶貧項目。

一小插曲:朋友內急,想借用老鄉廁所,被一口回絕。最後還是交了點錢才算解決問題。感慨。。。。。

山頂上建了紅軍長征紀念館,宏大建築宏大廣場,咱沒法拍全貌照片,隻好借用了網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