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君已安臥於故土
文章來源: 花似鹿蔥2020-06-24 09:16:54

100多年以前,一個普普通通、身份低微的華工——dean lung丁龍,把自己終生積蓄1萬2千美元交給自己的主人卡朋蒂埃(Horace W Carpentier)請主人轉交給哥倫比亞大學校長。還寫了一張紙條:“奉上12000美元現金支票作為貴校漢學研究基金”。署名:一個中國人。

1萬2千美元,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在一百多年前是一筆很大的金額,何況是一個打工仔,一個身份低微的華工!他的主人卡朋蒂埃被丁龍的義舉所感動,陸續拿出50萬美元充實這筆建立漢學係的資金,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以“丁龍”命名。

就這樣,哥倫比亞大學有了“丁龍講座”,成為美國第一個有漢學研究的大學。

一個拋家舍業遠渡重洋的華工把所有的積蓄捐給一個異國他鄉的大學,他不是為了自己要上大學,甚至不是為了自己的子孫要上這所大學。可就是這麽捐了。不知道那個年代還有哪個亞裔還有哪個打工仔給美國大學捐款!

這故事當年就有報道。但是到了1943年,聰明的中國人把“丁龍捐款”的故事用到了抗戰上。當時的哥大校友中美文化協會總幹事壽景偉聯合民國政府準備拍攝一部反映中美友誼的影片,其中一節就是關於丁龍的故事。

把丁龍故事演繹到極致的是五十年代民國駐美國大使董顯光,先後又有錢穆有胡適有唐德剛都對故事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進而出現了各種版本:董顯光版,錢穆版。。。。

那些細節的真偽我們不必深究,可以證明的是,當年美國報紙對此有報道,丁龍字條有保存,丁龍照片就在哥大掛著。

可是,這個丁龍到底是誰呢?他後來定居美國,還是返回故園?他的子嗣後代如今哪裏?一批有心人一直在默默追尋著。

因為錢穆說,“丁龍是我們山東人”,於是,山東成了尋找丁龍下落的最重要線索。一幹人等聚集山東日照丁姓地區,忙了一大通,一無所獲。

來自南非的華人學者陳家基也是尋找人之一。他有三點突破:1、丁龍可能姓“龍”,不姓“丁”;2、丁龍不是山東人而是廣東人;3、1901年的紐約論壇報上關於丁龍的報道說“(he )is married and has three children”丁龍有三個孩子。

與此同時,中山大學尋找丁龍小組的陳曉平也有發現:1、丁龍的名字中文寫成“進隆”;2、跟他一起在卡朋蒂埃家打工的另一位華工Mah Jim是廣東台山人(舊稱新寧)。

找不到丁龍,能否先尋找台山的Mah Jim?如果他們是同鄉,進隆是否全名馬進隆?台山話“進隆”發音非常接近“丁龍”。

尋找的範圍進一步縮小了,邏輯上也說得通。

4月16日,就是今年的4月16日,終於有了好消息:馬進隆的後代找到了!歸國華僑馬萬昌在美國用名就是馬進隆,他的後人手裏還有幾十年前的書信——

一封是卡朋蒂埃1901年11月寫給丁龍的信——

 

一封是丁龍的兒子1972年寫給兒女的信——

剩下的就是鑒定書信真偽還有DNA了。

但願一切都是真相。

退一萬步講,即使丁龍的真實姓名、真正祖居還有疑點。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華人,一個在白人家庭做仆人的華工,一百多年前傾囊而出,為了在遙遠的異鄉傳播中華文化,是鐵打的真相!

                                    ——寫在全世界高呼“BLM”的日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