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如此清苦的生活
文章來源: Y自然流露Y2021-12-13 16:56:26

有天與孩子一起進餐時說起成長年代的清苦生活,特別提到年少的我們根本就沒有沙發的概念,生活中隻有椅子之奇事。那會沙發在可看的幾部外國電影上或許掃過,由於與人們生活不搭界一撩而過, 屁股底下坐的永遠是硬板凳,能享受的最多是個靠背椅。中小學開大會,一般要自備小板凳,學生就從家裏帶來各式各樣的,高級點就拎個小馬紮。在海外長大的孩子聽此十分不解?是啊,現在每天坐沙發是人們習以為常之事,如何能明白一個簡單的享受於那個時代竟是人們的天方夜譚。

文革期間,我們住的大院的生活條件還不錯,單位給每個職工提供一個住的地方,現看來隻是一個窩。我們一家四口蝸居在一個約20平米的筒子樓單間,比起有些同學一家在兩房一單元住兩家的情況寬敞許多。既然住房如此,做為無產者的員工們,自然沒有多少銀子添家具,再說那會根本就沒有家具市場。但無產階級也是要坐要睡嘛,所以公有製下的各單位“免費”提供(借給職工)。人們需要,先要打報告給工人階級掌控的後勤部門,批了,再去領,拿到什麽樣的就要看運氣及是否與後勤部門有無鐵的關係。我印象中,老爸有次領回的單人床,咱睡上去晃晃悠悠,不得已他自己花時間打理之後,我才可塌心躺上去。

文革之後的七十年代末期進入改革開放,老百姓發現生活原本不該如此清苦。尤其看港台影視劇, 了解到人家並非是“酒幹唱買無...”之悲催,於是紛紛心動,試圖改變原有的生活狀態。當時市場剛過供給的模式,遠沒有現在豐富多彩,說白了就沒貨。要想改善,一切隻能靠自力更生自我打造,尤其是大件用品或是那會俗稱的多少條“腿”。

記得大院有一陣子興做沙發,人們想著是時候給自己的屁股一絲溫柔 -:),於是紛紛跟風。老爸一個知識分子,動手能力嗬嗬,可又想著要改善家居,於是就請樓下一層能幹的王叔幫手。北京那會那有木材賣啊,不知老爸何處托的人,買回幾十條扁擔和坐簧,兩人吭哧吭哧,利用業餘時間幹了兩周居然打了一對以扁擔為支撐材料的沙發。我們小孩看著高興,有事沒事都要坐一坐享受一下。家裏有了沙發,也有了排場,客人來了都請其入座,而我們孩子一邊坐的依然是硬板凳 。 扁擔是硬木材,質地好,老爸的這對沙發在我們家撐門麵有七八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