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兩條 “生命 ”街
文章來源: Y自然流露Y2021-09-13 08:37:49

生活在皇城根下,特殊的政策讓京城的百姓吃喝玩樂似乎優越於其它城市。這就不奇怪現在北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曉得那裏寸土貴如油機會少如毛,依然削尖腦袋搏命打拚,希望謀一席之地落戶生根,籍此享受天朝之下的幸福生活。

毋庸容質疑居在北京有很多優越性,現在如此,過去更是如此。京城有黨中央罩著又是國家的門麵,政府無論如何都會讓京城的百姓“豐衣足食幸福美滿”。在咱記憶深刻的文革期間,吃喝雖憑票,但供應沒有斷過,後來才知道一個道道,那時全國必須無條件源源不斷地供應大北京,以保證麵子城市不可斷糧缺肉。正由於此,當年老爸的廣東同學來進京公幹,又大包小包買臘肉蠟腸海鮮幹等食品扛回去填補日常的稀缺。若遇上坐飛機,還會買些高價不需憑票的肉食及時運回去。

過去的西單大街

現在的西單大街

那時北京豬肉帶魚黃花魚是定量供應,而價格偏高的海鮮是放開的,這主要是北方人問津的不多。老爸老媽文革前工作努力上進,所以文革十年期間兩人工資加起來百十來塊,收入算是不錯的,因而在吃喝方麵,除了定量供應,他們也會經常買海鮮或雞禽為我們孩子改善夥食。記得西單那時有一個大型菜肉市場,東西比京城各角落的付食店和供銷社齊全 N 倍。老爸周日常常一早蹬上自行車去那購物,遇上人家網開一麵不用本票,價格雖高些,老爸也會欣然多扛些回來。回顧成長在文革的我們,覺得生活還“不錯”,當然這裏指的是吃喝及與同期的外地各城市相比而言。

出國多年無論京城如何變化,在咱腦海裏北京隻有兩條街,一個是上麵提到老爸常去的西單大街,另一個是王府井大街。對於那會還是孩童的我們,父母帶我們去逛這兩條大街,是如過年般快樂,雖不一定買什麽東西,去一趟能在外麵吃點什麽也是欣喜若狂。王府井的四層高的百貨大樓及東風市場,那裏人擠人的場麵不亞於現在擠上早班的地鐵。人們掙的銀子少,購買力卻不差,人氣如此之旺,估計都是像老爸同學那些外地來京搶購的全國人民。

過去的王府井大街

現在的王府井大街

當時北京這兩條街集中了京城的所用主要商鋪,吃喝用,書店,照相館,衣服剪裁,藥鋪,工藝美術品......應用盡有。老百姓生活區沒有的,隻能往跑到那裏去買去辦,那就是人們心目中的“韶山”, 令人向往 -:)多年出國後再去那裏,街還是兩條街,但商鋪被整合成商廈,一眼望去,一條街上幾個大樓,人煙稀少,街頭看到結尾,已沒有當年的人頭攢湧的景象,完全失去街區市井的味道,街也沒有什麽好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