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舌尖2” 的另類想法
文章來源: 回鍋江湖2014-05-03 03:04:19

人生不易,活著艱辛。而美食,就是慰藉你的良伴。你累極回家時,賢惠的妻子端上熱騰騰的晚餐;你返鄉探親時,愛你的母親做好一桌你喜歡的家鄉菜;朋友聚會,哪怕是酒肉朋友,大吃一頓,高歌歡飲,也是良宵。慶祝時,要大宴親朋;求人時,要請吃飯;悲傷時,也會不斷地被人勸“多少總要吃點兒“– 好像隻要你肯端起碗,人生多麽難過的坎兒都會跨過去。

在家時,琢磨做點別致的吃食;在外時,熱衷品嚐當地小吃。我們一直在路上,一直為生活掙紮,也一直在用美食安慰自己,讓食物的百味滲入心裏,讓生活的苦澀不那麽咄咄逼人。而食物演繹出的千般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難怪“舌尖上的中國”係列如此受歡迎。感謝YOUTUBE,讓我這漂泊海外的華人也有了幾乎和國內同步的眼福,得以觀看舌尖2。

畫麵精美誘人食欲、食物香味似撲麵而來、親情和鄉土情讓我感動……這些一望而知的優點很多,我卻在其中看到了一些美食之外的東西:

中國人那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態千年不變。舌尖2的第一集“腳步”,開頭就是藏族小夥子白馬攀爬40米高的大樹,隻為從野蜂窩裏摘取蜂蜜,為家人做酥油蜂蜜。無獨有偶,該集還有一段是浙江台州的漁民父親,去海灘上釣跳跳魚,因為愛女喜歡吃。10米多長的釣竿加魚線、5厘米長的跳跳魚,這兩者之間的纖毫之爭和父親的高超捕技,在高速攝影機的鏡頭下顯露無遺:隻需1/8秒,跳跳魚就給勾進了魚簍裏。導演大概覺得這場麵象武俠片的高手過招,反複給了好幾個鏡頭。隻見跳跳魚在沙灘上呆得好好的,嗖一下給掠走了,然後就給做成了舌尖上的美味。無論是野蜂蜜還是跳跳魚,味道肯定很棒,白馬和漁民也為家人付出了相當的辛苦,可我這婦人之仁想到的是:野蜂無緣無故被掠奪了蜜,跳跳魚一個接一個被吃,雖然它們不屬受保護生物之列,但一樣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應該尊重地球上其它生命,善待它們,不能因人類是食物鏈的上層,就可以為了一己之欲,處置一切低等生物、破壞它們的生活。

我不肯定編導是否有意用一幕野生、一幕人工來顯示人類獲取食物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白馬摘取野蜂蜜,下一節是職業養蜂人老譚夫婦千裏辛勞;父親給女兒釣跳跳魚滿載而歸,而休漁期後第一次出海的漁民夫婦,海上顛簸6小時一條魚都沒捉到,最後一網總算有了50公斤其它海獲。旁白說“大海又一次顯示了它的慷慨”­——大海會永遠顯示它的慷慨嗎?“舌尖”裏說,專家認為再過50年,海裏的魚會被吃光;而漁民說靠海吃海的日子最多持續十年。中國漁民不需申請捕撈配額,沒有政策監管和保護,漁民喜歡用小眼漁網,將大小魚一網打盡。雖然近兩年中國開始嚴格限製漁網網眼規格,但依然不能令行禁止。這種掠奪式開發以及汙染嚴重導致漁業資源枯竭,近海捕魚越來越難,有些漁民冒險越界捕撈,衝突屢有發生。這種涸澤而漁的惡果遲早也得自己或者子孫承受。其實這種情況何止捕魚一項。中國人講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急功近利的社會裏,前人何止不栽樹,竟已經把應該留給後人的幼苗都砍掉換錢了。

相比之下,新西蘭地廣人稀,有綿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但當地商業捕撈都需申請配額。個人趕海,新西蘭漁林部規定了每人每次隻能帶走25隻貝類(根據貝類不同有各種數量限定)。在海濱有宣傳冊,漁林部人員不時會在路上截住車輛檢查。在海上釣到魚,尺寸不夠的要扔回海裏,供遊客釣魚玩的漁船上都刻有標尺。我曾為此困惑,因為親眼看到海鷗在船邊盤旋,有人一扔魚,它立刻飛過來叼走。魚的歸宿總是個死,不進人肚子也進了鳥肚子,有何不同?後來我明白了,製度是給人用來遵守的,不是破壞的。人人都遵守,社會才能達到真正和諧。而中國何時,能為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設立這樣的“度”呢?習慣了法不責眾和凡事靠關係的中國人,何時能真正遵守這個“度”呢?

我曾在太湖的遊船上,看到有個小女孩打開窗戶,很自然地把雪糕包裝袋扔進湖裏,而她的媽媽置若罔聞,讓我震驚。看來某些人根本沒有把保護環境當回事,更沒有教育好下一代。即使這是少數人,也是很不好的現象。當大家抱怨空氣越來越糟糕、環境越來越惡劣時,應該好好想一想如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即使社會沒有完善的懲罰製度(象新加坡這樣,亂扔垃圾罰款若幹),自己也應該從我做起。其實大道理人人都懂,但事到臨頭,你是堅持捏著黏糊糊的雪糕袋到處找垃圾桶,還是幹脆拋進太湖?恐怕有些人就寧願選擇後者,因為對自己最方便。太湖畢竟不是自己的。這種自私擴大開來,後果堪虞。往小裏說是個人自掃門前雪,往大裏說是不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味索取,後果就是大自然的報複。

中國人食不厭精自不必說,否則中餐不會世界聞名。可也因為中國人吃膽大,有了野蠻的壞名聲。過去饑荒年代,難免見啥吃啥,如今生活好了,社會發展了,是否應該改改老習慣,不再因為免費或是野生有營養就大肆掠奪大自然?

可悲的是,追求免費和有便宜不占是傻蛋的想法在某些中國人心裏根深蒂固。以新西蘭為例,因大部分地方的資源都是免費的,也很豐富,於是某處海灘大批華人聚集捉螃蟹,蔚為壯觀。做誘餌的雞骨頭到處亂扔,惹得附近居民抱怨不止。我有個當地同事還說過,他在海灘遊泳,遇到一批中國人捉螃蟹,有個老頭還很友好的和他說“你也來,多捉幾個”。同事說那螃蟹是SNAPPER魚的食物 ,為保持生態平衡,不應該捉,更不應該多捉。他說這話許是無心,我聽著可有點臉紅。抓蟹摘果,是人與自然親近的一種方式,任何國家都允許,華人喜歡這個也無可厚非。但凡事講究個度,一窩蜂瘋搶就不好了。要是在國內有這麽豐富的野生資源,隻怕很快就被我國民洗劫一空,做成各種舌尖美味。從舌尖2那些吃山或吃海的鏡頭看,我絕對沒有高估中國人向大自然索取時的勤勞勇敢和智慧。

但是,我佩服“舌尖”裏一切為美食提供原料、加工、奉獻的人們。為了家人而辛苦奔波的那些人就更值得尊敬。大山裏的農民和海邊的漁民向大自然索取,無非是賴以生存的手段,也沒有違法,我不從道德製高點去討伐他們。另一方麵,偽劣食品和各種非法添加劑層出不窮,使國人在飲食上無所適從,難怪特別渴求那些來自大自然的野生食物。這是一個怪圈。如果人們能放心加工食品,少些獵奇心態,也許人造食品會慢慢取代野生,大自然可以修養生息,不至於很快被掏空。但是現在還是不行。網上到處是這不能吃那要注意的警告,好像什麽都不安全,人們連微波爐和泡打粉都怕,簡直有點杯弓蛇影。動輒就看到父母在街上喊孩子不要碰這個不要摸那個,太髒……即使你在現代高樓大廈裏工作,家裏裝修得精美絕倫,但還是要呼吸汙染的空氣,喝著不合格的飲用水,出門就是不斷的擁堵,還要麵對來路可疑的食物。在不少外國人的心目中,中國人活的卑微,比如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華人大多一味埋頭苦幹,沒有享樂。現代中國人雖然有了世界不敢小覷的經濟能力,但依然活得累,不但包括工作壓力和生存危機,也包括了互相防範那種累心(假設你是純粹的好人,不騙人),比如怕被騙、怕吃到偽劣食品、怕各種傷害。你無力改變大環境,隻能盡量減少一些可能的危害。在現代化的社會,人們卻越來越不信任機械化加工食品,而對冠以“手工”、“古法製造”這些舊時代的產物大加追捧。聽說市麵上已經出了如何識別假冒偽劣食品的書—多麽悲哀,這本不是普通消費者需要擔心和識別的。

因為這些,現代人的胃口早就不局限於吃飽;而吃好,除了食材矜貴,更是要吃的安全健康。所以野生的東西大受歡迎,剛性需求加速了人們向大自然索取的貪婪。深山的農民為摘取野生小花菇而守候了8個多月;海邊的漁民一次次潛水,辛苦撈取深海裏的鮑魚。這些食物有的自用,有的被送往城市的高級餐館,成了一次昂貴的消費,在觥籌交錯中消失。而中國的貧富差距在此強烈地顯示出來:一麵是貧困的美食原料供應者,用體力和技術換取微薄收入;一麵是高高在上的消費階層,大吃大喝,浪費無已。酒不灌倒人不算喝好,菜不剩下不算豐盛。無論是否公款消費,中國的宴席陋習是確實存在的,辜負了“粒粒皆辛苦”的古訓。雖然你付了錢,那些美食的創造者因此有了安身立命的收入,但不代表你可以無節製揮霍。珍惜食物,一向是中國人的美德,因為苦難的中國有太多饑餓的記憶。可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和浮躁的人們把這個美德越丟越遠了。

過度消費,導致過度向我們生活的地球索取,大自然的饋贈越來越少,天然的美麗日漸千瘡百孔。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是空氣汙染、環境惡化,也許是多年都無法治理好的。現在一說起移民,好多國人的理由都是逃離汙染和恐懼,讓自己和孩子生活在清潔安靜、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地方。這本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可在當今的中國,竟成了奢望。中國人口眾多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不愛護環境更是汙染的元凶。改善環境是個艱苦長期的過程,但真心希望政府下決心從現在做起,而每個人都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就是我看舌尖2,欣賞美食之餘的另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