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夜話之四:義門先生與《石頭記》(原創)
文章來源: 唐乾硯2014-05-09 10:56:12
先讀兩首詩,義門先生自敘:
江上春生歸已久,
棲棲九陌競誰知。
一竿自斷鱸鄉老,
不用劉生五字詩。
再看《石頭記》作者石頭自述:
無材可去補蒼天,【甲戌側批:書之本旨。】
枉入紅塵若許年。【甲戌側批:慚愧之言,嗚咽如聞。】
此係身前身後事,
倩誰記去作奇傳?

一個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的水鄉竹,一個是“
有心救世無材補天”的紅塵石,一木一石的木石前盟,果真大有深意啊。

 好了,言歸正傳: “南直召禍”,是義門先生的"滑鐵盧",
義門這杆出類拔萃的鱸鄉竹,折損於爭權奪利的宦海,斷送了自己的前程,辜負了父老鄉親的殷切期望,最終“無以報恩鱸鄉竹”,“失去本來真麵目”。在“大廈將傾”的社會背景之下,“一杆自斷”的個體遭遇,不過是”“大廈將傾”的縮影,悲劇的產生皆因儲君之位(政權歸屬)的不確定性引起的。

   儲君是世襲君主製重要的組成部分。西方的君主製國家中,
通常由法律指定繼承人。繼承人的確立,基於長幼有序嫡庶有別這種天賦秩序,確立繼承人有兩種常見的方式,一種是繼承人出生後,經過正式的冊封,獲得繼承權。另一種,通過法律明確繼承順序,繼承人自出生後即自動獲得繼承權,一經確立,不再改變。 但是在中國,皇帝的主觀意識高於一切,皇帝的喜好高於法律,“立儲以愛”的隨意性,是中國封建王朝立儲的本質,所謂“立賢,選賢”不過是“皇帝的新衣”。因此深諳立儲規則的皇阿哥們,終日思想的都是如何討皇帝的喜歡,繼位擺中間,民生社稷放兩邊。

   康熙帝立儲的出爾反爾忽立忽廢,
助長了阿哥們同室操戈,群起結黨的白熱化,與此同時滿清入關後,為了強力維穩大興文字獄,造成了沉悶的社會政治空氣。特別是雍正即位以後,清王朝以更加瘋狂(青埂峰)的文字獄,來殘酷打擊那些對滿清不滿的漢臣,以及在皇位之爭中“黨附諸王”的勢力。

   在這樣的形勢下,“無以報恩的鱸鄉竹”義門先生,藉“
無材補天一頑石”之口,發出“枉入紅塵若許年”的嗚咽。

   義門先生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
在自己從政參政十幾年的宦海沉浮中,逐步認清了”立儲以愛“(人治)製度的殘酷性危害性。對當權者的違背承諾,言而無信,所導致的江山社稷的分崩離析,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批判,這樣的分析批判貫穿《石頭記》的始終。正如臨桂燕懷堂王氏所藏《紅樓夢抉隱》所表述的:

  紀事之書(唐按:記事言政之書)盈簽滿架,《紅樓》獨矯其常,
蓋一於含蓄也。寶玉元配本屬黛玉,寶釵起而謀奪之,賈母遂背黛而娶釵,於是黛玉守節死矣,寶玉不忍黛玉守節死,亦守義而亡。卒之守節義者得會合於天仙福地,肆謀奪者長嫠泣於怨雨淒風,而且家道日見陵夷,禍患因而疊至。賈母一事乖謬,百戾隨之,以全福全壽之人,卒不得全受以歸,《書》所謂從逆凶者非歟?然韜其意於字裏行間,不使讀者一眼窺破,遂成天下古今有一無二之書。

 《紅樓夢抉隱》更進一步地說道:茲臚舉以質天下善讀《紅樓》
之人:太君(皇上),無信之人也。寶玉親事(儲君之位),既許黛玉(太子),複遷異於寶琴(十四阿哥);既改寶釵(四阿哥),複遊移於傅試(趨炎附勢者)之妹,婚(言)可賴,盟可背,人而無信,莫此為甚!古無信史,故氏太君以史。(括弧內均為唐鈐硯加注)。

  寶黛之約,是契約性質的,所以叫“木石前盟”,玉釵之婚,
是隨機性質的,所以叫“金玉良緣”。義門先生通過賈母這個形象來說明,不遵守契約,“一事乖謬,百戾隨之;”“家道日見陵夷,禍患因而疊至“。

 下麵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契約的性質,
這個故事發生在1797年的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畔。說的是一個5歲的孩子不幸墜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絕,便在落崖處給孩子修建了一座墳墓。後因家道衰落,這位父親不得不轉讓這片土地,他對新主人提出了一個特殊要求:把孩子墳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新主人同意了這個條件,並把它寫進了契約。100年過去後,這片土地輾轉賣了許多家,但孩子的墳墓仍然留在那裏。1897年,這塊土地被選為總統格蘭特將軍的陵園,而孩子的墳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成了格蘭特陵墓的鄰居。又過了100年,1997年7月,在格蘭特將軍陵墓建成100周年時,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來到這裏,緬懷格蘭特將軍的同時,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墳墓,並親自撰寫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讓契約精神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所謂契約性質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既然承諾了,就必須兌現,既然立約了,就必須持守,或許契約未必合情合理。但是在中國社會的現實生活中,好處重於承諾,人們崇尚隨機而變的“聰明”,卻付不起遵守“契約”的代價,其深層原因是強權治國所造成的,強權治下,除了最高權利擁有者之外,所有人的生存都必須依附權力,與最高權力者越接近,依附性越強,越需要具備迎合最高權利者的“聰明”。

  賈母也好,康熙也好,他們都是最高權利者,就感情來說,
賈母怎麽會不疼愛自己唯一的外孫女黛玉呢?康熙怎麽忍心廢除皇後唯一的骨肉胤礽呢?賈母對黛玉的百般嗬護,萬般憐愛,與康熙對太子的恩寵如出一轍;奈何黛玉身體多病,說話尖刻,多愁善感,無心塵事,若大一個家業,交給她賈母也不放心,看到沒有,這與康熙廢太子的理由一模一樣;賈母最終選擇的寶釵,既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又有超過鳳姐的管理能力,文化學識不在黛玉之下,性格身體和變通能力皆是大觀園中無人可比的,成為寶二奶奶的寶釵,其性格與坐上龍椅的雍正何其相似!

《石頭記》言政的意味是明顯的,沒有過宦海沉浮經曆的作家,不可能對封建極權製度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石頭記》成為禁書是必然的,作者將真氏隱去,也是必須的。

寫到這裏,先告一段落,下次談談“真氏隱的大智慧:辨同何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