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屆的校園生活(一)
文章來源: 金州一粟2019-10-16 19:43:36

在文學城上,我還沒有看到過有人講述老五屆的校園生活。我有幸是其中一員,回憶一下吧。

1965年九月我通過高考進入了現稱魔都的高教部一類學校,成為文革前最後一批大學生。拿了行李進了校門後馬上就有人幫我查到我住在哪個宿舍,並且幫我把行李搬到了房間。房間裏一共有四張雙層床,共住七個學生,底下靠門口的一張床讓我們放箱子。房間中間有四張書桌,所以每人有一個抽屜可以鎖起來。

那時的招生政策已經講究階級路線,我的出生是職員,所以還不在排斥範圍之內。不久,我們七個十八九歲的姑娘都到齊了,互相介紹了自己。我們當中隻有兩人是來自城市,其餘的五個都是農村來的,山東,蘇北,浙江和上海郊區,據她們所說,每個縣裏隻有三五個人考上大學,所以他們不是縣裏的高考狀元,也是探花之類吧。

第二天就遇到了全班同學30人,每個班有一個輔導員和男生住在一起,他就是上屆本校的畢業生。當然首先就是自我介紹,姓名,來自何處,家庭背景.....我發現竟然有15位同學是從農村來的,另外15位是從鄉鎮來的,換句話講,是有城鎮戶口的。隨後指導員就給大家發助學金,根據每個人家庭的收入,最低的每人每月¥3,最高的¥17。那個時候學校的夥食費標準是每個月¥15,有兩位同學家裏完全沒有收入,所以除了飯費以外,還給¥2零花錢。三十個同學當中,隻有三個人沒有資格拿助學金,我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家裏每個月給我¥25,但我絕不敢跟大家說,那時炫富可不提倡啊。

後來我發現有些同學雖然有助學金,可是還是沒有零花錢,比方說買紙筆,肥皂,牙膏,郵票,乘公共汽車,等等。盡管

學校想的非常周到,每個月還發給我們手紙,每個人必須要花錢的地方很少。但為了有幾元的零花錢,有些同學星期天就隻吃一頓早飯,或者把星期六的飯留著星期天吃(那時我們宿舍裏沒有煤油爐子,他們隻是用開水泡一下飯加熱而已),把剩下來的飯票退掉換成錢。那時我們不需要交學費,書本也是免費的,一些學習工具也可以免費得到,比如說丁字尺,計算尺 slide rule。我們那時的主要精力完全是在學習上,我從未聽到一個人抱怨,也沒有聽說或看到一個人,因為經濟情況而不能繼續上大學。

現在我常看到報導,一些農村孩子因為家境貧困進不了大學的故事,難道大學沒有助學金了嗎?請原諒我的無知,因為離開中國有40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