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值得我們學習嗎?(上)
文章來源: 山韭菜2017-02-03 09:11:47

美國許多巨頭公司,如穀歌,微軟,百事可樂, Adobe等的高管集聚了一水的印度人。他們不是在Youtube 上激情洋溢的發表演說,就是在媒體上招搖過市。雖然操著一嘴帶口音的英語,但在Native Tongue 麵前絲毫沒有自卑和猶豫,而是信心百倍氣場七米三的出現在世界麵前。每當這時,我心裏就常常不由自主的冒出一個問題,從80年代改革開放出國潮開始,曆時二三十年,我們中國人有大批從中國和美國那麽多名校藤校畢業的精英,都去哪裏了?

印度人在美國,不光在高科技電腦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實在許多行業都能看到他們奮鬥的足跡。

最近從網上讀到,全美將近三分之一的創業公司是由印度人創辦的,數量超過了包括中國在內的7個移民群體的總和。

我來美國一直幹的是個體戶小本買賣,雖然,從來沒有躋身大公司作白領與印度人競爭公司領導職位的機會,但我卻有與印度人正麵遭遇常常打交道的第一手經驗。

兒子初中和高中樂隊中一個好朋友的父母是印度人。印先生是從事電腦行業的工程師,因為輪流接送孩子撘車,所以與他們認識。他們夫婦,每次學校樂隊各種活動,無論演出,或籌款,必然夫妻雙雙同時出現。每次見麵,都看到印爸爸雙眼布滿血絲一臉疲憊。然鵝,都沒有阻止他們踴躍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

好萊塢導演伍迪艾倫曾說過,人生就是在各種場合“出現”。

出現,是勝過萬語千言的支持表現。

而支持,必然會麵臨對生活其它方麵的割舍與放棄。

每次學校樂隊委員會開會,印麻麻當仁不讓的操著一口溫泉咕嚕冒泡一樣難懂的英語,積極踴躍旁若無人的發表高見,參政議政熱情高漲。印度人在教育上拚爹拚媽的氣勢,有戰略有規劃,認真細致,持之以恒,勢在必得的精神,是他們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們每年在州fair經營餐車生意,負責我們這一片Food Court 的電工丹尼是個印度人。他的性格活活的一個自來熟。頭次見麵,不分青紅皂白,幹柴烈火,就和我們稱兄道弟。恍若梁山上下來的好漢,就差歃血盟誓效法桃源結義。我家幫主來美國二十年,習慣了中國人中庸儒雅溫溫吞吞不溫不火深藏不露的作派,一不留神中了他的流毒,淪落成了他的鐵杆哥們。我特別懷疑的問過幫主,他是不是你失散多年的親兄弟呢。

丹尼的父母在東部經營幾家旅館,希望他回去幫忙。但他覺得在加州過的雖赤貧(相比他爹)而快活,不用受他爹鐵腕管轄。金錢誠可貴,家族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一根筋”精神,堅持走自己道路的瘋狂,在他沒有“遠大抱負”的人生中熠熠生輝。這是我見過的史上最“不孝順”的印度人。

我常去的商業銀行,三年來,部門經理在我的眼前,經曆從原來一個漂亮的菲白混血美女,到現在由風韻猶存的印度大姐(也可能是妹子,因為膚色的原因,實難判斷年齡啊)把持的變遷。美女調去負責商業貸款,看似好像隻是一個寫字台位置的平級調動,實際已變成了印度大姐的手下。

美女的認真拘謹和一絲不苟,顯然不是印度大姐的對手。

每次去辦事,印度大姐都會從獨立辦公室中走出來,與老客戶閑扯一陣(英語口音的問題,人家自己從來都是自信滿滿,我就不再重複了哈)。輕鬆的聊聊她自己最近遇到的麻煩,關心的詢問幾句顧客的近況,讓人感到溫暖親切舒服放鬆。遇到問題與她商量或請她幫忙,能辦的從不敷衍了事,油滑推脫;不能辦的也會解答的得體到位誠懇細致,令人很容易相信她的能力和全心全意的真誠。

取得客戶信任和支持,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源頭。

善於與客戶打交道,這種看似天然的特質,我想,她的高層必會看重。我相信,這種功夫不僅僅是性格的體現,而是進取心素質眼界的綜合展現。這種功夫的修煉,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結果。

印度大姐不僅自己走馬上任,不久之後,在她辦公室周圍還出現了三位年輕的印度出納和辦事員。充分昭示印度大姐時代的來臨。

你非要說,老子學曆銅豌豆般當當響,外加牛掰閃閃的過硬技術,得到領導的提拔和重用指日可待,必如老太太擤鼻子,把裏攥了,理所應當的就該加官晉爵,那你可能還天真的生活在清朝愛新覺羅時代吧?

變天了,醒醒吧。

技術好隻是實力,綜合能力強才叫本事。

 

 

(未完待續)

下集與印度人商場經曆的血雨腥風以及攜手共圖美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