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常識-這些碗叫什麽什麽名字(陶瓷碗類器型大全)?
文章來源: 萬發2015-09-07 02:11:30

一個不懂碗的玩家不是一個好玩家。

我們現在吃東西的碗就是普通的家常碗,頂多分個韓式歐式中式啥啥的,但是中國古代的碗可能長得千奇百怪的哈。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和用途嗎?這可是古玩常識哦。

最常見的宮碗,這個是皇宮裏吃東西用的: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因為常用在皇宮裏,就有了宮碗這麽個名字。

乾隆吃燕窩——皇上你碗拿錯了

當然一個時期的碗有一個時期的特點,宮碗裏最有名的就是明代正德年間燒製的,因此又有個美名叫做正德碗。

第二個要介紹的是鬥笠碗,私以為非常美,剛看到這個碗你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又稱鬥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一種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鬥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乾隆吃燕窩——皇上你碗拿錯了

我也覺得,介紹說這個碗是宋代始燒,我恍然大悟了,原來在這裏看到過。

乾隆吃燕窩——皇上你碗拿錯了

乾隆吃燕窩——皇上你碗拿錯了

——這麽看上去還是很正常的

乾隆吃燕窩——皇上你碗拿錯了

孔明碗,是很奇葩的,兩隻碗粘結在一起,中間留空,下麵的碗碗底會有一個圓孔,因為有孔,人送雅號“孔明碗”,如果讓沸水進入夾層的話,孔明碗的保溫效果會非常好,但主要是祭祀用的禮器,拿來吃飯的不多哈。 又稱諸葛碗,宋、明時期常見的一種碗式,始見於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麵有孔與空腹相通。此獨特造型,源於"三國"的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屢遭敗績,困守不出。亮修書遣使贈巾幗衣物以羞辱之。據使者回報,懿閱劄受禮不怒,卻詳詢丞相寢食辦事之繁簡,繼言:"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為惑敵 ,乃於對方來使刺探時,用雙層碗進餐,明示食可盈碗,實僅上層有飯。後世遂稱此種雙層碗為諸葛碗,亦稱孔明碗。用途為供器。龍泉窯燒造數量最多,明、清景德鎮也有燒製。

 

正常一點的也還是有的,比如雞心碗和臥足碗,雞心碗的碗底有一小塊雞心,才起了這麽個名字,長得和鬥笠碗有點像。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 仿製。

乾隆吃燕窩——皇上你碗拿錯了

玉壁底碗——碗的一種式樣。流行於唐代中後期,明清亦有少量燒製。圈足寬大,中有臍,似玉壁,故名。

 

Image result for 玉璧底碗

注碗——碗的一種式樣。溫酒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使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臥足碗——碗的一種式樣。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多見於明清兩代。

 

Image result for 臥足碗

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窯燒製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折腹碗 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種。

盉碗 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製。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淨水碗 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淨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洗口獸耳瓶"

蓋碗 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於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於碗口徑,扣於碗口徑,少數蓋大於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琅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萬發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