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生日快樂!
文章來源: 叔丁2015-07-01 06:27:07
加拿大,生日快樂!
 
文/叔丁
 
二十餘年前的七月一日,從比利時到多倫多的飛機,承載著一對年輕人對新世界的向往和憧憬,也隱藏著我們對未來陌生國度的猜測和彷徨,降落在陽光藍天白雲下的加拿大的土地。來接機的是先生的導師John,他和太太Mary都身著紅色T恤,機場上空飄揚著紅白相間的加國楓葉旗,一派節日氣象。
 
興致勃勃的先生半開玩笑地問:“這難道是在歡迎我們嗎?”
 
John微笑答道:“是歡迎你們,也是加拿大國慶日。”
 
剛剛走出歐洲的陰雨和擁擠,加拿大的天氣顯得格外陽光明媚,天空格外的明淨高遠,土地格外的寬廣遼闊。七月的加拿大,是陽光照耀下的紅色天地,紅色的旗,紅色的人群,紅色的歡騰熱烈。就連正當季節的鮮草莓,也是紅豔欲滴。加拿大是這樣一個熱情,寬闊而又浪漫的國度,連國旗都鑲嵌著如詩一般美麗的紅楓葉。
 
歐洲人彬彬有理,但禮貌的交談中,常會神不由主地盤問:“你什麽時候回中國?” 好像小本生意之家有著繼承名分的長子,內心裏似乎總是惴惴不安自己的拮據家業會被來路不明的外來人所瓜分。加拿大人開朗熱情,常會熱心地提醒:“你已經申請移民了嗎?”猶如一位草原上盛情好客的主人,迫不及待地想和遠方而來的貴客一同享用加拿大的廣闊肥沃土地。
 
幾千年前,猶太人的老祖宗亞伯拉罕來到了應許之地的約旦河東岸,水潤草肥,生活如蜂蜜甘甜,牛羊遍野,子孫繁榮,生養眾多。在尼亞加拉地區的十餘年,我們的一切,也都成倍地增長:我們的家當從兩個行李箱變成裝滿一個空間豐盈的獨立房屋。我們的家庭從兩個人變成了兒女環繞的四口之家。我們的學習事業也在成長,先生從一個博士生曆練成一位成熟的專業科研人士,而我從一個英語聽不懂人,人也聽不懂我,我看不懂計算機,計算機也看不懂我的文科生新移民,讀書培訓成一個計算機軟件開發維護技術人員。
 

 
在近十年前的又一個加拿大日,好像要完成不可抵禦的使命,我們這個成長中的一家又來到曾幾次有緣無份,卻終究駐足的加拿大首都,渥太華,開始了我們至今的安居樂業。第一次在七月一日去紅色海洋中的國會山莊,第一次在加拿大的心髒,在加拿大的生日,和所有在這裏生長的,或者自己所選擇的加拿大人,一起動情而自豪地高唱加拿大國歌。
 
從什麽時候開始感覺自己是個加拿大人? 或許是在一群年長的加人朋友的熏陶下,不自覺地說話帶出那個“Eh”音?或許是在醫院生下孩子後馬上去洗個痛快的淋浴,端起護士送過來的飄蕩著冰塊的冷水而毫無忌憚地一飲而盡?又或者是在家庭式餐廳點一份炸魚和薯條而稱之為炸魚和薯片(Fish and Chips),或者是在公民宣誓典禮上和頭戴纓盔身穿紅色製服的英俊加拿大皇家騎警合影,再或者是作為第一次參加選舉的公民,緊張地攥著選票,在自己中意的小區政府候選人的名字上塗抹堅實的鉛黑? 成為一個人,不隻是在呱呱墜地那一刻,是經過十月的孕育;成為一個加拿大公民,也不是在加拿大楓旗下宣誓的那一刻,是經過加拿大這片自由而美麗土地上二十餘年的日日夜夜,風風雨雨。
 
沙堤(Sandbanks)公園的沙灘上,曾刻印著我們鍾情於安大略湖畔安閑和靜謐的足印;清澈的渥太華河裏,曾垂懸著兒子探索擁抱加拿大廣闊自然的好奇魚鉤;阿崗昆(Algonquin)公園的多彩秋天,曾搖曳著那幾片女兒深深封存在心的絢麗紅楓;翠湖山莊(Mont-Tremblant)的雪場滑道上,曾飛奔著我們全家暢快淋漓乘風而下的瀟灑身影。
 
有時閑中生事,也會抱怨加國稅多稅高,而作為中產工薪階層,常常是上稅貢獻,卻得不到太多福利。更眼見許多國內的同學親友背著名牌包,開著豪華車,擁有幾處價值百萬的房產,心裏豔羨,總會有那麽一瞬間在懷疑,是不是自己不該移民加拿大,如果當初留在國內又如何?
 
人總是會得寸進尺,患得患失。隻是想起初到加國,可以憑自己的意願重新選擇職業,可以邊讀書,邊送孩子去有政府補貼的幼兒園,還有那麽多善良包容的加拿大朋友的幫助,心裏就充滿感恩。現在是我們該為加拿大奉獻出力的時候了。抬頭看一眼加拿大的高遠寧靜的蔚藍天空,行走於平和恬淡的加拿大人之中,想著在平凡人生中快樂著的一雙兒女,心中的信念暗暗堅定,為自己當年的選擇。
 
近幾年的國慶日,在加拿大土地上出生而自由快樂成長的孩子們,開始為加拿大日活動做義工。遠遠地看著穿著為了特意在紅色海洋裏突顯的綠色義工T恤的孩子們,協助兒童遊玩的充氣活動樂園,布置音樂節目的音響裝置,臉上蕩漾著愉悅和歡欣,就好像綠葉心甘情願地托襯著紅花一樣。他們心裏對加拿大的情感應該是不同於我的,他們的歸屬感長在骨子裏,與生俱來,從沒有遊離動搖過。
 
又一個加拿大日即將到來,準備好我的紅楓旗,穿上我的紅T恤,一定要坐在國會山莊前那片鬱鬱蔥蔥如自由一樣生長的草地上,去享用那場節日的狂歡音樂,和身邊的人一起喊一句:“加拿大,生日快樂!” 同時也心安理得地悄悄對自己說:“移民周年快樂!”
 
(原載《新華僑報》2015年6月26日第九版專版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