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節”之稱的來曆
文章來源: 國公2015-03-18 10:19:33

“使”字,有派遣、奉命的意思。我國古時的使臣辦涉外事務,要持以 “符節”作為國君代表的信物。據《周禮·地宮·掌節》哉:“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 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

  “節”漢時用竹製成,柄長八尺,節上綴犛牛尾飾物,故稱“節旌”。公元前一百年,漢武帝派遣中郎將蘇武,“使持節”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返藩邦,到匈奴後,該國變卦,將蘇武囚禁並軟硬兼施勸降。蘇武熱愛國家,死不叛漢,表現了崇高的氣節和操守。

  當年蘇武所持的“節”,是皇帝親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對使臣來說,他所持的節又是皇帝和國家的象征,人在節在,這是他在異國十九年,  “漢節”不離手的精神支柱.

   正因為古時的使臣持節作為國家代表的信物,因此曆代都把“使”與“節”聯稱,就是近代持“國書”赴任的全權大使、特使,也被世人稱為外交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