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白石大師的寫意墨荷
文章來源: 越吃越蒙山人2018-10-25 18:24:38

一直不是弄得很明白莫奈在晚年為什麽愛和睡蓮較勁。幾年期間裏,他畫了六十多幅睡蓮,而且是越到後來畫幅的尺寸越大。我估計這世界上無論哪裏的畫家都會得一個毛病,就是越到老了越是財迷心竅。那時候,莫奈的名聲已經是如日中天了,他的畫作怎麽著也是按尺寸大小計價了吧。這麽推算起來,不畫出十幾米長的巨作,大錢怎麽來呢。

 

不過,上麵的說辭也可能是我的小人之心。當然這裏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莫奈未必就那麽愛錢,他畫大尺寸睡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塞尚曾經說,莫奈不過是一隻眼睛。可是到了晚年,這隻舉世獨特的眼睛也有老來昏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畫幅太小了,看不清筆觸,大師的手筆找不到騰挪的空間,作品就難以顯現縈回牽掛的印象效果了。所以,將心比心,我們還真得體諒人之將老眼神也差的苦衷。

 

我是在近距離觀看過至少七八幅莫奈睡蓮題材的大型畫作。說實在的,真是沒有看他早期那些小畫觸發的那種縈回牽掛的印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覺得這些作品不夠隨意,沒有超脫,缺少一種一代宗師達到大徹大悟境界以後所應具有的那種渾不吝精神。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國畫大師白石老人就是個明白人,他多多少少懂得一些套路走到極致以後應該遵從的辯證法則,所以,到了他的晚期,白石老人就很善於利用避實就虛的寫意手法,營造出一種滿不在乎的作品氛圍,一般的人看了要說不好就顯得外行了,必須是附和行家們的說法,不打磕巴地說出大巧若拙大家風範這樣的讚歎來才是正理。

 

我曾經和這裏的網友就白石老人的似與不似的畫法說辭進行過討論。我是覺得,以前中國的藝術家大都是感性多於理性的人物,傳統文化裏,基本上沒有什麽堅實的美學理論可以作為藝術實踐的依據,他們的理念都是皮膚裏熬出來的,成功則是出自個人的造化。比如說,白石老人年輕的時候,憑著眼尖手靈,在不斷地勤學苦練之後,也能畫出栩栩如生的蜻蜓,蛾子,刀郎這類的細小雜蟲。這樣的東西俗眾認可,他也喜歡。但隨著年事的升高,再怎麽凝神屏氣也出不了細活了,但白石老人還是舍不得離開藝術啊,當然也許是舍不得離開藝術帶來的進項。於是他隻得另辟蹊徑,做一些眼花手拙之後還能駕馭的事情。

 

據業內流傳野史記載,白石老人也是愛畫荷花,歲過耄耋之後推出的墨荷寫意在技法上更是堪稱一絕。那畫麵上的荷葉脈路紋絡之清晰細膩,曲麵墨跡之光滑勻稱,邊際線條之鬆弛圓潤;都是莫奈之輩難以比擬的。曾經有不少後生晚輩羨慕白石老人此等功夫,紛紛前來要屈身叩拜投師學藝。白石老人總是執意不受從未應允,所以此般畫功絕技一直不為外人所知。後來有一富商子弟,實在是喜極心切,就下了重金定求此畫,數目非常肥厚誘人,但有一條件,就是要在現場觀摩作畫經過。

 

白石老人收到定金,猶豫再三,最後還是答應了人家的請求。那天晚上,當客人來到畫室後,白石老先生讓家人把宣紙鋪平攤在地上,又吩咐端來半盆兌好水的墨汁放在旁邊,然後老先生慢悠悠地把勉襠褲褪了下來,顫巍巍地蹲下,讓表皮鬆馳的雙臀沾滿了臉盆裏的淡墨,接著他又慢悠悠地轉過身來,輕輕地坐在了鋪好的宣紙上。等到白石老先生在家人的攙扶下,又顫巍巍地起身離去時,一對葉脈清晰濃淡適宜的墨色荷葉已經是躍然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