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個仙人洞
文章來源: 越吃越蒙山人2014-03-28 10:31:59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組照片,有人在吃吃喝喝之際,打出橫幅紀念李進同誌誕辰100周年,更有人當場手書‘李進同誌永垂不朽’的由衷感言。這件事真的是嚇了我一跳,心底連呼,沒想到啊沒想到!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難道這十幾個文革遺老遺少真的知道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曆史真象,明白許多他人不懂的人生真諦?聯想到去年李進同誌的導師加伴侶誕辰120周年的時候,神州湧動的那種執著的情真意切,我真有一種眼見曆史在兜圈子的感覺,不過這圈子半徑有點小,我被轉得頭有點暈。

 

我第一次知道李進的名字是在四十多年前,從家中的一本印製精良的《毛主席詩詞》書中看到的。當時十來歲的我,看到《七絕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的題目,覺得這仙人洞三個字非常神秘,於是就半通不懂地讀了一遍那首詩,‘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念完覺得這詩好像並沒講什麽洞裏出神仙的故事,又把插頁的那張黑白照片仔細看了看,也沒看見什麽古怪好玩的去處,就是一座渾渾大山的圖片,搞得我當時迷瞪半天不知所雲,不過一個李進的名字算是記住了。後來年齡大了些,仔細讀了一些毛主席詩詞注解後,知道了這個李進原來是江青同誌。在三年災害最厲害的1961年,毛主席看到自己的革命伴侶在風景天下秀的廬山拍來的一張風光照片,不禁有所感懷,寫下了這樣氣勢宏大的詩句,其目的是要告訴革命人民,盡管當時國內外風雲動蕩,帝修反亡我之心不死,但老人家從容的很,到時候一定會贏得革命最後的勝利。。。

 

對這詩有更深一層感悟的是在我走出校門參加工作以後了。有一次我去基地參加科研項目定型試驗。那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有一個專列拉著試驗設備和工作人員奔赴戈壁深處的試驗基地,列車開開停停在路途上要花費3天的時間。那天躺在臥鋪上正和同事瞎聊天呢,特能張羅咋呼的工會辦事員老童,從前麵車廂串過來,對下鋪的幾位老同事笑嘻嘻地嚷道:快點登記呀,你們訂幾斤從容?這老童其實是個年近四十的女同誌,戴個瓶子底眼鏡,門牙有點黃,平時紮在男人堆裏說話挺不吝的。我探頭問她,什麽從容?我也登記訂點行嗎?她衝我呸了一聲說:你毛頭小子瞎摻合啥?一邊呆著去!弄的我當時直犯蒙。事後,我找了隊裏一個大我幾歲的哥們私下問了問,這才知道原來這沙漠裏盛產一種莖狀植物叫蓯蓉,在荒禿禿的沙地裏挺立著看上去有點像是男人的家夥什兒。這基地裏閑來沒事的小戰士,站崗巡邏時偶爾會遇見這呆楞楞的草莖,他們聽說過這是好東西,眼見四下沒人就會采了去,抖抖沙子用水衝下就悄悄地給吃了。到了晚上,他們可就被折騰得一夜都睡不著了,第二天一大早,肯定是低著頭默默地跑去洗床單了。所以,這蓯蓉就是能讓男人幹事從從容容,對填精壯陽有奇效,也正因為如此,他還有個別名叫地精,說是從駱駝滴下精液的地方長出的寶物。

 

哦,鬧半天是這麽回事!我華夏神州真是地大物博,啥奇珍異寶都有。這讓我想起一百多年前鹹豐年間的一則趣事,那時每年來春時皇上會離開紫禁城去圓明園小住。凡到這時節,除非軍國大事,皇上臣子就都不太拘禁於正式上朝的刻板程式了,在行宮中彼此相會都能稍微隨意不拘小節些。這天有一宗人府官員奉召來園內麵見聖上,進得皇上起居外室,見皇上在外踏青還沒回來,廳裏無人,就立身恭候。久等不來正在煩亂時,突然留意到炕桌上有一盤紫不溜秋的小漿果。這位大臣沒見過這種果子,好奇之餘就撚了幾粒放到嘴裏嚐了嚐。沒想到,過了一會,突覺下體發熱暴長,直立而起支棱得小肚子前麵的官服鼓翹翹的,這官員大驚失色,不管他如何發急分神都難以讓下麵順溜消停。沒辦法,他隻好躬身退出室外,向侍衛謊稱突然腹痛內急難忍,以這番景象麵君實在不雅。然後一路小跑溜之乎也。不難想象,象蓯蓉這類行春必備之寶物想必是被有心人早早地上貢到人君帳下,以博龍顏一悅了。由此想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盡管肉食緊缺,但有海味魚蝦的營養,加上稀有地精的滋補,偉人雖在暮年,勁鬆挺拔雲飛雨落之事從容而就絕對不在話下。至於那首七絕的後兩句,直觀意思就已經很是曖昧,近年更有好事之人考證說是出自一古代情色小說,不知真假。不管怎麽說,自打醒悟了人世風情之後,我就認定《七絕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一首偉大的情詩。至於抒情的對象,從現在掌握的情況分析,可能並不是李進同誌,主席含蓄啊。

 

照理,大人物的胸懷應該不是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一眼就能看透的。這詩雖然沒有太多的雲山霧罩,但至少他老人家還是用了一種情義雙關的修辭手法。不過我估計毛偉人在這裏有一點過於自負,也許他認為被紅色障目了的人民群眾,是不會知道他沒讓大家知道的那些東西的。這是因為那個時候,大多數中國人集體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相對於現代文明的幼稚和低智,說起來有點像是大猩猩智商水平指導下的作為,他們不會問問題,也無法想象這世界上會有別人知道他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回過頭來看看這麽多年的經曆,真不希望人們還都象是被放到籃球上的螞蟻, 爬行在傳統文化和民智水平這兩維坐標框定的道路上。按愛因斯坦的說法,眼前直直的路通向遙遠的無限,但它在宇宙空間中卻是彎曲的,如果你有足夠長的時間,最終你會走回到起點;如果你有絕對的視力,朝前望去,極點處,你看到的是此時此地自己的背影。難道曆史也會是這樣一種循環,就像是相對而立的兩麵鏡子,從中望去,你會看到無窮無盡的循環遞歸,隻不過這次的周期好像短了些?

嗬嗬,有時一個傻子提出的問題,十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