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歌與中國哀樂還有那沒有教養的孫楊
文章來源: AKB482014-10-02 06:34:29



摘要:一個國家的國歌連著另一個國家的《哀樂》,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和日本,一對文化的表兄弟之間,無獨有偶,也發生在英國和德國,一對種族的表兄弟之間。



中國遊泳名將孫楊2013年秋季無證駕駛一輛保時捷,並引發交通事故。




國歌與哀樂


    在20世紀中國音樂不多的成就中,《二月映月》《黃河》《梁祝》和《哀樂》可稱為四大名曲,它們的特殊意義在於,它們都凝結有華夏古樂的風格,是華夏古樂向現代的偉大延伸,體現出民族性的偉大方麵,故意義特殊而非凡。

    前三曲的作曲者明確,獨《哀樂》的作曲者說法紛陳不一,《哀樂》還和日本國歌《君之代》(君が代,Kimigayo)有明顯的音樂上的相似性,有好事者挖苦日本偷藝於中國《哀樂》創作國歌,但《君之代》曲比《哀樂》早生半個世紀,這種說法說不通;有人反過來說,中國反日份子故意用日本國歌曲創作《哀樂》;也有人說,這是現代人牽強附會,硬拉扯在一起。我的看法是,二者相似性不是偶然,緣於它們共同的音樂血緣,是中國詩經時代,雅樂的現代流布變形。

    關於《哀樂》的曲作者百度上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

    是劉熾等人改編自陝北民樂嗩呐吹奏的《風風嶺》演化而來,樂曲1949年9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閱,被正式批準為典禮用樂曲。

    1942年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采風,聽到嗩呐藝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紅蓮》寓意悲壯,特別動人。劉熾等人將其改編,成《哀樂》,用於成吉思汗安陵儀式和迎送劉誌丹靈櫬儀式

    說法二,

    大作曲家馬可(1918-1976)為主,馬可、安波、張魯、劉熾、關鶴童五人組成的民間音樂研究小組對兩首陝北民歌《繡荷包》與《珍珠倒卷簾》的主旋律改編,為劉誌丹同誌移靈而創作。

    說法三,

    《哀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風風鈴》曲調改編而成的。是他影響最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三種說法的共同點是,《哀樂》是基於民樂的再創作,首用於迎送劉誌丹靈櫬儀式(發生於1943年)。那麽《哀樂》的原本民樂到底是什麽?很顯然,隻能是嗩呐樂,《哀樂》有明顯的嗩呐風格,《繡荷包》《珍珠倒卷簾》《風風鈴》和《哀樂》相差太遠,談不上有什麽共同的音樂元素,從中能得到啟發創作別的音樂有可能,但啟發了《哀樂》太扯了。嗩呐藝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紅蓮》是唯一答案。

    嗩呐是中國原生的民族樂器,是上古音樂的主要演奏工具。從周代到唐朝,長安大部分時間是中國首都,是貴族文化、貴族雅好的保存地。伴隨王朝的更迭覆滅,皇家和大貴族家的樂師流落民間,他們把雅樂也帶到了民間,其結果和法國大革命導致皇家廚師流落民間、使皇家廚藝推向民間、成就聞名的法蘭西佳肴文化一樣,許多陝西民樂實際就是原來失傳了的寶貴的宮廷音樂。

    《哀樂》的再創作主要作者是誰呢?中國人有一個惡習,就是把功勞歸功於後來的當大官的人,其次歸功於後來的大名人。分析三種說法,羅浪說一看就是因為羅浪當的官最大、最長,死得又晚。故馬屁精們盡歸功於他,羅浪最多是《哀樂》的再配樂人或配樂的最後定稿人,《哀樂》的原配樂人是劉熾,這從說法一中可以證明。說法二持集體再創作說,這一說法部分包含了說法一,因為劉熾也是集體之一。對劉熾說有利的是,隻有這一說和嗩呐藝人常文青的《粉紅蓮》聯係一起,但對劉熾說更有利的是,劉熾後來成了出名的大家,一直站在舞台上。

    說法二的馬可說,最有可能和最容易符合中國國情。馬可是個音樂天才,和劉熾等集體成員歲數相差不大,但早早出名成家,年紀不大就居於老師的地位。但出名早、倒楣也早,1955年起就不斷受到批判衝擊,死得也早,名聲消失得早,其功易被別人截取。對馬可說不利的還有,看不到馬可與《粉紅蓮》之間的聯係。

    我注意到張魯的特殊性,張魯和劉熾一起與《粉紅蓮》關聯,又和馬可一起與《白毛女》關聯。《白毛女》比《哀樂》早出,其中有明顯的《哀樂》元素,這說明有同一個人在中間起了作用。張魯是二大關節的唯一共同關聯人。張魯後來一直做老師,社會名頭不大,在中國,這樣的人有大功也須歸於別人。也許,是張魯的天才不夠,需要天才的馬可指導,這樣《哀樂》是馬可、張魯二人為主再創作的。


    日本國歌的出生譜係非常清楚,1869年,日本人得知國家應該有國歌,於是,比中國被西方列強開國晚20多年的日本,卻比中國早20多年開始尋摩國歌。明治三傑之一的大山岩(Oyama Iwao)(1842-1916) 從公元10世紀的《古今和歌集》中選了一首歌頌君主的古詩做為國歌的詞,(君主製國家的國歌幾乎都選用君主的頌歌,這是一世界通例),作曲則由英國軍樂團教師約翰.威廉.芬頓代勞。但西洋鬼子不識東方文化精義,其作曲缺乏東方之魂,日本人不滿意,10年後重譜,由日本宮庭雅樂指揮林廣守(はやしひろもりHayashi Hiromori)編曲,取雅樂風格。日本宮庭雅樂本身就是中國古樂的完整保存,而中國卻早已失傳。這樣日本國歌和中國《哀樂》共同承接了中國古樂的音樂基因。

    一個國家的國歌連著另一個國家的《哀樂》,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和日本,一對文化的表兄弟之間,無獨有偶,也發生在英國和德國,一對種族的表兄弟之間。

    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 (King)是世界國歌之母,其作曲曾被許多國家共同采用。它是參考日耳曼古樂而譜,保持了日耳曼古風。

    著名的德國軍隊挽歌又名(我曾有一個同誌),詞由德國詩人路德維希·烏蘭特(Johann Ludwig Uhland,1787年4月26日――1862年11月13日)於1809年完成。曲由作曲家佛利特立希·紀爾舍(Phillipp Friedrich Silcher, 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於1825年完成。在德語區(包括德國、奧地利、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以及智利的德意誌人聚集區)至今依舊傳唱廣泛、深受喜愛、成為葬禮風俗。

    該曲與英國國歌明顯相似,其實都是緣於日耳曼古樂因緣。

    中華上古雅樂也好,日耳曼人用於莊重場合的古樂也好,基本風格就是莊重舒緩、慢而低沉、心靜追思,最終要體認到與天地通、與另一宇宙通之人生幽玄感,其優點是人生感強,缺點是旋律感不足。日本和英國的國歌都是很難唱的。而相應的哀樂版都是在的旋律方麵改進極大,成為名樂。

    因難唱而無知憤青們常嘲笑。

    最近的事例,仁川亞運會,中國遊泳名將孫楊奪金後感言:“日本國歌很難聽”多無知啊,日本國歌是正宗的中國古樂。孫楊2013年秋季無證駕駛一輛保時捷,並引發交通事故。當時,他還正在為一汽車做廣告代言……非同尋常的泳壇健將在生活中也可謂是與眾不同。

    而且,南北朝鮮共同的國歌曲《愛國歌》,中華民國國歌曲也都是師法中華上古雅樂,中華民國國歌也難唱,也一樣常被無知青年嘲笑為哀樂。這也是無獨有偶。無知青年嘲笑的是東方之魂
。  

作者:達之  2014-09-26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裏寫道:“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說的是: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晉大夫籍談出使周王室。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並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麽能“數典而忘其祖”。



相關文章:
     遙望故國          
     中日兩國
    
有關日本
    
     與日本有交點的中國人和無交點的中國人
     “老爺”在中國
     一生擁有兩個祖國的“夜來香”(圖/視頻)
     微博上發現:中國遊客去日本要買的12種藥品

     
訪日與反日一樣洶湧 中國訪日遊客時隔兩年再創新
     中國遊客在日本最喜歡買什麽?

     遊客大過天 讀領事館兩篇告示有感
     從圖表中看到中日兩國最真實的差距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 
     為自己的後事做準備的日本人(圖)
     
日本最近的奇聞軼事一、二

    
日本是充滿噪聲的國家嗎?
     “無論如何都不要和吝嗇的男子結婚”
     “提前5分鍾行動”:日本的常識,世界的非常識
     中國記者:東京的垃圾哪裏去了
     日本女性的晚婚與晚育  
     孫文的女人
    
日本基督教血淚史 和一個中國人的傳聞
     前中超主教練岡田談在華執教感受
    
回顧日劇三十年 你觀看過幾部?
    
走進魯迅日本留學時的階梯教室
 
     日本大學的學生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