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海人說句公平話
文章來源: bobby412018-07-01 05:28:31

上海灘,其實純正的上海人並不多。因為,上海建埠(1843年),也就是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所謂的上海人,大多數都是從其他地方遷居而來的,比如,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等。上海是個移民城市,上海人本來就不純粹。

      然而,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上海男人,上海女人,上海話,幾乎隻要標上“上海”兩字,都成了被全國人民嘲笑、謾罵、欺負的對象。真的很看不懂這個怪異的現象。很多人都在爭先恐後的詆毀上海人,恨不得先誅後快,把上海人統統“謀殺”幹淨。

 

誰在謀殺上海話?

有人在電視台說到上海人說上海話時,竟然把它稱為“陋習”。如果連說自己家鄉話的權利都要被指責為陋習,那是多麽悲哀的一件事情。設想,香港人說粵語是陋習,北京人說京片子是陋習,那是何等可笑之事。可是,正是因為在其他城市,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說家鄉話而被冠以陋習的事兒,惟獨上海。

  有很多在滬的外來人員,頻頻在論壇上發貼,要求在公眾場合禁止說上海話,他們來到上海,沒有先想到如何去融入上海,而是先從個人角度出發、想去抹殺上海的本地特色。上海的幼兒園有段時間曾禁止上海小孩子在學校說上海話。現在可好了,幾乎整整一代上海孩子,都不會說上海話了。不信,可以去調查調查。

   租界的年代,有無數人外鄉人湧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紮根生活,生根發芽,代代相傳,他們沒有忘本,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話(一些上海的老人還會講很流利的蘇北話、寧波話丶蘇州話等),但他們沒有歧視上海話,相反,他們努力的學習上海話,融入這座城市,使自己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外國的殖民者,雖然占領了上海,但是上海話也並沒有消失,上海話仍然代代相傳。曆史文獻並無記載“外國殖民者禁止上海人說上海話”,外國殖民者也沒有用強行推廣英語或者日語來消滅上海話;也沒聽說過外國殖民者開辦的學校禁止上海學生說上海話的。

   我們的上海話正在死去,他的死去不是因為上海太卑微,而是因為上海太發達。我不知道我們還能做些什麽來挽救上海話。隻想說,我們一起為上海話默哀吧。或許有一天,我們上海人一起為上海話立一個墓碑來告訴我們的子孫,這個世界曾經有一種方言叫上海話,他是被“謀殺”的。

 

誰在謀殺上海女人?

“媚洋”、“現實”大約是絕大多數人對上海女人的印象和評價。就在前些日子,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在網上相逢。聊起近況,他告訴我要結婚了,末了也勸我盡快成家,不過,最後還不忘叮囑我:“千萬別找上海女人,我討厭上海女人。”我的這位朋友其實並未到過上海,對於上海的女人,我估計是認識不到一兩個的,更談不上了解了,但他對上海女人的壞印象卻是如此深刻。可見,上海女人的惡名實在是流傳得太廣了。

 

    很多人並沒有娶過上海老婆,所以他們永遠無法知道,也沒有發言權。其實,大部分的上海小姑娘,也就是想找個和自己能力相當的小夥子,一起存錢,買房時男女兩家對開承擔,領到房產證後很溫馨的寫上兩個人名字。你要是給上海老婆買個禮物,她也一定會回送你一個價值相當的禮物。所以說,不要老以為上海的小姑娘都是要求很高的,家裏麵都是想賣女兒的。

 

    所以,有心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到底那些虛榮的、傍大款的,到底是不是上海人?不要因為你們看到這個事情發生在上海,就把他們移嫁到上海無辜姑娘們的頭上!大家也可以問一下,那些有幸娶到上海姑娘的外地朋友們,他們對自己的妻子有多少是不滿意的,記得說話憑良心。 

 

誰在謀殺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中國男人的特殊群體,和上海女人一樣,自然成為公眾談論的焦點。說起上海男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無非是:小氣、精明、沒有男人味、怕老婆、做家務等。

 

    男人之間的爭鬥無可厚非。文明社會,這種爭鬥應該表現在運動場上。這一點,上海男人算比較爭氣的,上海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優秀運動員。奧運會中姚明的怒吼,劉翔的霸氣,很好地釋解了上海男人缺少男人氣的爭議。不管怎麽樣,打老婆的男人永遠不算個優秀的男人,打老婆的舉動永遠都不能算做有男人氣概。因為女性在身體上屬於弱者,欺負弱小算什麽英雄?上海男人對老婆的體貼、關懷,在大多數時間是一種風度的表現。這在西方社會更是一種文明禮貌身份的體現。在小事中的禮讓、對小節的不拘一格都是大度的體現,如果老婆有什麽小事情讓自己不順心,就斥之打罵的話,那才是幼稚野蠻的。

 

      其實很多男人忘記了,柔情也是男子氣概的一種。每天很早去外灘上班,在街角的綠地邊上都會看到一對賣白蘭花的老年夫婦,老頭微微翹指捏一朵香花別在老太的衣領,眯著眼睛軟軟地說:“花老香格!”心不由沉溺在這“非一般豪爽”的男子氣概中了。這就是小心眼,大男人。

 

誰在詆毀上海排外?

 

上海自開埠以來已經算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之一了,說到排外怎麽也輪不到上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必非之”。不過,我想問,到底有幾個人去過上海?那些衝在最前頭喊上海排外的人,有幾個自己去過,生活過? 香港迪斯尼樂園有專門為大陸遊客遞餐巾紙的“服務”,看來香港人也是排外的;國外很多國家的旅遊景點都有中文標示:“禁止隨地大小便”,所以,這些開放的歐美人也是排外的!弄到最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是不排外的,被“排斥”的群體還在抱怨自己如何受到歧視,卻不往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再來談談排外,其實排外並非上海的專利,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問題。這種情況隨處可見,地方性保護在各國各地都非常普遍。這本身也受我國的戶籍製度的影響,將人的出生與居住進行嚴格地區分。

 

對上海不敬的人請摸摸自己良心

 

 上海曾經輝煌、鼎盛一時。四九年前的上海是什麽樣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上海是僅次於東京的亞洲大都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說法,我可以告訴你。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在美國上市後三天之內就會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你能學到和看到的幾乎所有現代營銷和廣告手法,幾十年前上海就有了。

 

     四九年後,老蔣卷走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貨。一窮二白的國家唯有上海可倚靠。隻是,這種倚靠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史料記載,當時上海每年上交國家百分之九十的GDP。注意,是GDP而不是所得。這是什麽概念?想象一下,有人拿走你家裏百分之九十的財產,給你些米,給你些油,讓你吃飽以後用剩下的百分之十的資源再辛苦勞作一年,然後又拿走百分之九十。八零年代初,小日本在上海街頭看到已經很窮、但依然保持當年白領禮儀和瀟灑風度的“老克勒”,不由得感歎:畢竟是上海人啊。但我們的華僑就沒有這麽泰然。回到破敗如此的淮海路,回想當年的榮華,不由得放聲大哭。

 

    四九年後,上海人在香港再創了一個遠東大都市,但麵對生養之地的沉淪,卻隻能灑一把辛酸淚而已。我雖沒有經曆過那瘋狂掠奪的年代,但也有自己親身的感受。中學時學工,去一家紡織廠勞動,工廠負責人驕傲地展示工廠輝煌而久遠的曆史。細看龐大機器上的銘牌,上刻:1936年。它有幸沒有被拿走,它依然在工作!是的,是上海人用36年產的機器養活了中國。這毫不誇張,這是活生生的事實,怎麽,你沒勇氣正視事實嗎?

 

    這樣的付出沒有換來一聲感謝。我也不認為上海應該在乎感謝。隻是,當你指責上海人謹小慎微、精打細算、小家子氣的時候,請寬容一點吧。是上海這座本該繼續鼎盛的城市養育著你和他,以及你的家人。遠的不說,至少在三代以內,你的祖輩必定受過上海的恩惠。而現今的上海人,在承受著蜂擁而入的移民的時刻,他們隻是在試圖保護自己僅剩下的百分之十而已。同時,請更不要無知地說出諸如“十四億中國人養活一個上海”之類的蠢話。因為,作為一個人,你可以沒有感恩之心,但不能沒有良心!請你調動所有的良知(如果你有的話)銘記我的話:上海人不欠這個國家任何東西。在我們這個國家,能理直氣壯地說出這句話的人,不多!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