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吃麵富吃糠
文章來源: 牛城地主2014-12-28 16:42:37
今天逛了半天古董店,小有斬獲,然後路過亞洲超市,看到全麥饅頭,買了些,據說是可以增進身體健康。


全麥饅頭

真是奇怪!小時候窮時不愛吃的東東現在都變成美食了,那時想吃吃不到的現在居然變成了普品。真應了那句話: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記得上世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糧食定量,我家六口人每個月有十二(2斤/人)大米,麵若幹,粗糧若幹,糖大概每人2兩。青海不產米,因此每月能吃幾頓米飯就成了很奢侈的事情。

我們那是農業區,但供應的麵粉似乎不是本地產的。供應的一般是85粉(100斤小麥磨出85斤麵),要能買到富強粉就算是燒高香了,但能見到裏麵會有麥麩子的身影。

七十年代基本處於吃不太飽的狀態,盡管青海產菜仔油,但供應的量少,又缺肉,這就增加了對主食的需求量。供應的麵質量不太保證,倒黴的時候會碰到芽子麵(麥子有些發芽時磨成的麵,估計是備戰備荒時小麥儲存不當造成的)。芽子麵粘粘的,吃起來有些沾牙。


青海湖邊油菜田

八十年代後情況有所改觀,農民們有了自留地,每年過節時會給自家做少許的65粉,那麵真叫個白啊!那時父親在地方中學教書,因此每年過春節時會有些當地老鄉拿些自己做的東西來拜年。

印象最深的是鍋盔,一個一、二斤,是整團發麵放在鑄鐵容器中在炕洞中過夜烤成的。外麵有近一厘米後的硬殼,嚼起來極香。


鍋盔

還有就是花饅頭,用他們自家種的花粉撒在饅頭表麵,那也是極好吃的。那時還見過那些產花粉的植物,草本,有紅,黃,綠三種,叫做曲紅,薑黃,香豆,放了花粉後的饅頭有一種青真的味道。


花饅頭


用於饅頭表麵的粉

那時以麵粉白為高大上,可惜平常吃不著,隻能過春節時過把癮,還隻能等老鄉送來,自己是搞不定的,無麵無粉。

在高海拔地區盛產青稞,它成長期短,耐寒,高度隻有小麥的一半不到。青稞麵粘性小,做饅頭極難下咽,大多做成炒麵,或釀成有名的青稞酒。

 
青稞

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城裏人肚子裏油水太多,於是就想起了這些粗長纖維的食品,如苞米麵。小麥麵粉嫌太細,幹脆磨成全麥的,這倒簡化了加工過程。想來青稞,高梁米這些原來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東西都成了高大上的典型,被人供上了餐桌,咳,這找誰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