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中國人的地方,我哪都不去!- 記香港明星石慧的一件往事
文章來源: Fly2sky2014-10-07 17:48:19


香港在近代中國曆史上有著其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海外華人一度曾稱其為海外華人的首都。在極左幽靈籠罩著大陸,造成中華文化荒漠的時候,香港的確是海外華人精神和情感的依托。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和民國政府退居台灣,香港社會也隨著兩岸政治形勢的變化而分裂。韓戰開始後由於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封鎖和圍堵,香港開始慢慢緊縮人員的往來,那時香港的民生也很艱苦與大陸並無太大差別。


從那時起,香港就有左派右派的區分。從左派學校畢業的學生,右派機構是絕對不會接受的,同樣的,左派機構也絕不會接受右派學校畢業的學生。連居住的地方都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般的涇渭分明。那時的左右之分,並不一定是思想和主義的分別,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就是左派,認同中華民國的就是右派。由於國民黨在大陸的腐敗,專橫和無能,一般而言,左派人士較為正直和有民族氣節。右派人士則比較自由主義和傾向台灣。在那時左派是進步的標誌,左派人士大多都中規中矩,恪守比較正統的清規戒律。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左派才變得荒誕不已和走火入魔,這和大陸的文革極左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民生頗為艱難,港英殖民政府也很腐敗和低能。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勞資糾紛愈加頻繁,那時低層的勞工階層幾乎沒有任何的保障和福利。1966年4月由於天星小輪的船票加價,引發九龍出現加價騷亂,港英政府管理下的香港社會中彌漫著不穩的情緒,港人對港英政府的不滿日益加深。代表貧窮勞苦階層的左派勢力很得勞工階層的擁護和支持,而且維持著精神和文化上祖國和香港大眾的聯係。那時的香港演藝界就更是黑白分明,左派的電影不能到台灣上映,右派的電影則不能在左派的電影院上映。香港的報紙也是如此,同一件事件的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南轅北撤。


1967年的香港社會動亂事件,左派稱之為“反英抗暴”, 右派稱之為“左派暴動”。事件中,港府出動軍隊開槍鎮壓,造成五十一名工友和十幾名警員死亡。並由此發生的北京聲援香港同胞的火燒英國代辦處的國際事件。在這次事件中,參與抗議和聲討的香港著名左派明星石慧和傅奇夫妻更是被港英政府逮捕關押在摩星嶺監獄,而後更押送至深圳羅湖橋遣送回大陸。


之前港英政府多次遣送左派人士回大陸。可這次不同,石慧其時不僅在香港家喻戶曉,在全華人界更是聲名遠播,而且高傲倔強。石慧是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著名的香港明星,是當年長城影業最著名的當家花旦和三公主之一,人稱大公主夏夢,二公主石慧。石慧演唱具佳,扮相宜古宜今,秀外慧中。石慧還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從小喜歡音樂,5歲時拜著名聲樂家葉冷竹琴女士學唱歌,後又拜英籍專家夏士柯博士學鋼琴。1957年,她曾在新加坡最大的音樂廳——維多利亞堂,表演過鋼琴獨奏,彈奏了肖邦的《幻想曲》。渾身文藝氣息的石慧,還是第一位在香港大會堂開獨唱會的女高音,時為1964年。石慧雖貴為演藝明星,但頗有民族情懷和傳統文化的修養,對底層的民眾悲天閔人,行事潑辣而固執。


在羅湖橋上,石慧和傅奇夫婦孤傲地站著抗議港英政府的行徑,堅持“香港是中國人的地方, 我們哪都不去”和港英當局僵持33個小時,其間對麵的大陸方麵搬來了凳子讓他們休息,聲援他們的行動。迫於輿論壓力和社會影響,港英當局不得不讓石慧和傅奇夫婦回到香港!


曆史有時很無情,在大時代的潮流下,個人總是那麽渺小和無助!以當時石慧的名氣和地位,她完全可以明哲保身,置身於外, 但基於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對當時勞工階層苦難的同情,眼見港英警察對勞工的暴行,不顧名利,勇敢地站出來,在今天看來,仍是值得尊敬和稱道的!


在羅湖橋上孤傲站立著的石慧和傅奇夫妻。






傅奇和石慧


石慧和孩提時代的黎小田





60年代新加坡登台時攝,左起平凡,石慧,夏夢,李嬙,陳思思和傅奇




被港英警察打得頭破血流的民眾


荷槍實彈的港英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