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抗美援朝的曆史背景(圖)
文章來源: 山花浪漫2021-10-06 12:01:23

 

曆史從來都是如此,隻有發生後才是曆史,而發生之前沒有人會預料明天會發生什麽,新中國成立後的短短時間裏,發生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很多事件幾乎同時發生,一個個指示,一項項新政策接二連三出台,人們除了緊張地接受一切變化而別無其它選擇。終於停息下來的炮火聲沒過多久,朝鮮戰爭爆發了,緊接著抗美援朝運動開始,在1950年,土地革命,鎮壓反革命運動,及抗美抗朝運動同時進行。

 

一,朝鮮戰爭爆發

 

19506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一場本來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內戰,卻由於美國的強勢介入和直接出兵,演變成國際性大規模的局部戰爭。

 

628——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為抗美援朝做準備。

 

108 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主席發布給彭德懷高崗賀晉年、鄧華、洪學智解方中國人民誌願軍各級領導的《關於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10月上旬 鑒於美帝國主義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嚴重地威脅我國安全,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和祖國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8日,毛澤東發出《給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並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到達朝鮮前線。從10月25日到12月24日,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五萬餘人,於12月6日收複平壤,並把敵人趕回三八線附近,從而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此時,新中國成立不到一年,正是百廢待興。出兵朝鮮,就要同擁有世界上最優良裝備的美軍交鋒,要冒極大的風險。全麵考慮戰略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黨中央和毛澤東最終作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國作戰的重大決策,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朝鮮戰爭原因:隨著停戰協議、中美建交、蘇聯解體等一係列事件的發生,史學界普遍認為,是金日成在得到蘇聯同意和支持的承諾後,首先越過三八線,對韓國發動突然進攻。

 

原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的阮銘曾向BBC中文表示,實際上當時斯大林跟金日成之間的約定,毛澤東並不知道。毛澤東質疑來中國談判的金日成,是否有能力打下韓國全境,如果美國介入並登陸怎麽辦。但是金日成拿出斯大林跟他談話的記錄,毛澤東就想21,斯大林跟金日成說要打,那他就反對不了。

 

金日成領導的朝鮮共產黨軍隊突襲南方,在戰爭最初勢如破竹,當年9月初幾乎攻占朝鮮半島全境。但77日,聯合國通過決議組成由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幫助韓國軍隊予以抵抗,915日成功實施仁川登陸,一舉反攻,改變戰略態勢,金日成軍隊很快陷入絕境。

 

10月,聯合國軍北部戰線已經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麵對這種危機局勢,毛澤東感覺非常為難,阮銘回憶,胡耀邦曾講,毛澤東在朝鮮戰爭時期幾天幾夜抽煙不睡覺,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政治局會議上有人是反對的,另外對美國的意圖也不是很了解,後來主張打的占了上風,周恩來就說,在門外打比較有利。緊接著,毛澤東又收到斯大林的秘電,要求中共出兵援助北朝鮮。

 

很多人並未意識到,短兵相接的中美兩國,從未互相宣戰。彼時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剛剛五年,參戰各方都默契地將其控製為有限戰爭。中國軍隊是以誌願軍名義赴朝,以示中國沒有跟美國宣戰。而美軍也以聯合國軍的名義,而非單一國家參戰。

 

美國意會到這點,為免與中國全麵開戰,美國拒絕了蔣介石提出的出動33000人部隊進入朝鮮作戰的提議,因為如果台灣的軍隊出現在朝鮮,北平的共產黨人就可能決定參戰,所以絕不允許蔣介石成為對中共戰爭的導火索,這樣的結果可能使我們卷入一場世界大戰

 

 

1950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鮮前線。

 

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誌願軍先後參加了5次重要戰役,直到1953727日宣布停戰。中國最初的統計數字,在朝鮮戰場上陣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為148977人、負傷220218人,失蹤25621人及被俘21400人。

 

但近些年這一數字有所修改。2010年出版的中國《文史參考》又稱,共有18萬誌願軍在朝鮮戰爭中犧牲。

 

據美國方麵統計,在朝鮮戰場上陣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為40萬人以上、負傷48.6萬人及被俘21839人。

 

相比之下,聯合國軍傷亡較輕,但也非常可觀。聯合國軍共死亡57606人,傷病115183人,失蹤及被俘6973人,總計179762人。 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占外國軍隊死亡總數的94.16%

 

二,捐款買大飛機

 

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經濟建設還沒有完善,戰爭的消費的資金來源糧食供給等都是大問題。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號召全國人民捐獻飛機、大炮。

 

  著名豫劇女演員常香玉和愛人陳憲章決定,通過義演為誌願軍捐獻一架戰鬥機。陳憲章很快寫出了義演的劇本,這就是後來唱響大江南北並拍成電影的《花木蘭》。半年時間裏,香玉劇社行程上萬裏,演出180多場,終於攢夠了買一架戰鬥機的錢,實現了捐飛機的願望。這架飛機被命名為常香玉號

 

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的同時,國內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各階層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捐獻飛機大炮,慰問誌願軍,訂立愛國公約,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有力支援了前方作戰。據不完全統計,截止19525月,全國群眾捐獻了能夠購買3710架戰鬥機錢款,主要是人民幣(舊幣,下同),共5565062300000多元。河南阜城煤礦工人羅潤生將2年積攢的200多萬工資全部捐獻出來。新疆烏魯木齊103歲維吾爾族老人吾古尼沙汗,把用撿麥穗、紡紗換來的90萬元全部,捐給誌願軍。湖北漢口被服廠女工組長鍾夢月為了趕製捐獻給誌願軍的40套軍衣,她晝夜連軸轉,就在她快將軍衣趕製完成的那個晚上,她的獨女生了病,她將孩子寄托在姐姐家裏,第二天她到姐姐家接孩子,才得知孩子因病夭折了。

 

而東北做為離朝鮮最近的後方,搶救傷員送軍火糧食的任務都落到了東北三省的人民肩上。下麵的圖片是遼寧人民組織的擔架隊。人們冒著嚴寒酷暑為保家衛國戰鬥著。

 

在北京,同全中國一樣,全市人民也掀起了愛國支援支援軍的熱潮,各個區有保長挨家逐戶地走訪動員,在每個胡同口都貼著一張大紅紙,上麵是胡同裏某家某戶所捐款的數額。

 

三,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

 

除了捐錢捐物,政府號召青年報名參加誌願軍,巜人民日報》報道:自19501210日至1951110日,廣大青年學生、青年工人誌願報名參加各種軍事幹部學校的已達25萬餘人。為此,《人民日報》配發短評《中國青年愛國主義的新高潮》。短評說: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的中國青年,響應祖國的偉大召開,踴躍報名參加各種軍事幹部學校,形成了中國青年空前的愛國主義的新高潮。它將推進中國青年運動到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將大大促進全國人民的愛國運動。

 

為了支援誌願軍抗美援朝作戰,全國也出現了報名參軍的熱潮,僅1950年,全國就有58萬青年學生和青年工人報名參加誌願軍和軍事幹部學校。當年征兵人員來到山東大學不到2小時,就有514名大學生報名參軍,湖南湘潭縣1.8萬農家子弟強烈要求參軍。全國各地再現母送兒,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情景。

 

而在誌願軍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的故事。毛岸英和彭總辦公室的其他成員在1023日隨十三兵團司令部一起入朝。

 

代總參謀長聶榮臻《憶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經過》中記敘:108日上午7時,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命令與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以及彭德懷指揮所的負責人成普、參謀徐畝亢、龔傑、秘書張養吾、翻譯毛岸英一行乘飛機直飛沈陽,這次航行是絕對保密的。

 

原中國人民誌願軍組織部部長任榮將軍後來還回憶,出發前,上級對他說:有位俄文翻譯搭乘你的車。一上車,任榮就覺得這位俄文翻譯有點麵熟,但又想不起在哪裏見過。兩人一問一答交談了好久,翻譯告訴他,自己新婚不久,父親支持他來朝鮮。任榮說當時隻是對這位知書達理的俄文翻譯頗有好感,同時又覺得他父親思想很進步,至於他父親是誰,任榮將軍既沒問,也沒想到要問。直到後來,他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毛岸英到了朝鮮大榆洞誌願軍司令部,主要負責蘇聯駐朝鮮大使、朝鮮戰爭蘇聯軍事顧問捷連季·福米奇·什特科夫與彭德懷交流中的翻譯。

 

捷連季·福米奇·什特科夫上將,選擇了金日成成為朝鮮的領袖,1948年任蘇聯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使。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就是他坐鎮在北朝鮮,是蘇聯資深軍隊政治工作者和軍事家。1936年,14歲的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在蘇聯生活了近十年,應該說他的俄語能夠交流,但是,毛岸英是不是能當翻譯,特別是負責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與蘇聯駐朝鮮大使、朝鮮戰爭蘇聯軍事顧問捷連季·福米奇·什特科夫上將的翻譯,是關係到幾十萬部隊和美國等現代化戰爭的許多軍事術語,是不是能準確翻譯,這就不得而知。

 

當時在北京很多年輕人都報名參加誌願軍。

 

195012月,北京,報名參加抗美援朝的學子被同學們戴上光榮花。

 

曆史是由人來寫的,由誰來寫就決定了這個曆史的內容。十個人可以寫出十個版本的“曆史”,我是參考了很多資料寫了上麵的綜述,也讓自己對這段曆史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