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華國鋒 ——兼論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
文章來源: 常樂俠2016-04-14 10:11:12

評說華國鋒

——兼論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

在現代中國曆史上,有這麽一位政治人物:

他曾經顯赫一時,卻曇花一現;

中國現代曆史進程因他的驚天一動而發生震撼轉折。他卻在不久之後幾乎在政壇銷聲匿跡。其後任者無一不是在這震撼轉折的基礎上才能各自施展政治抱負,但其後任者卻無一不與之切割,因此他在後來者書寫的曆史中幾乎沒有立錐之地;當人們想縷清一九七六年之後的中國到底是延續還是否定毛澤東政治路線的思緒時,卻發覺曆史無法繞過他而仍舊可以保持連貫性;

他的前任手下武將如雲、文官如蟻、人才濟濟,他卻因其中庸與平和的特質表象而得到意外青睞;

他對其前任貌似忠心耿耿、鐵心不二,實際上卻做出了對其前任最為反叛、連其前任政敵都不敢做出的驚天大逆之舉措;

他為其後任全麵複辟資本主義掃清了巨大的政治障礙,同時卻又為其後任複辟資本主義設置了巨大的思想障礙;其後任掌權後因其所設置的思想障礙而極力將其邊緣化,卻從來不曾因其政治方麵之敢別人所不敢的大逆不道而稍微有所感恩。

他,是一個充滿矛盾、評價必然兩極的曆史人物。

不錯,這個人物就是華國鋒。

不知道由誰人所定:按照當今中國共產黨對曆代領導核心的稱謂,鄧小平是屬於第二代領導核心。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鄧小平並不是從毛澤東手中接過中共黨、政府及軍隊最高領導權力的。準確地說,他始終都沒有成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頂多就任過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一職。倘若這一職位不是由中共中央主席兼任的話,那麽按照黨內“黨指揮槍”的規矩,軍委主席應當絕對服從於黨主席的領導。何以鄧小平被稱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難道黨和政府的核心領導大權是由中央軍委主席行使的不成?這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咄咄怪事,是根本倒置黨與軍隊的相互關係。名不正則言不順,鄧小平完全不具備嚴格的黨的領導核心的合法程序和名義。更何況在鄧小平真正以幕後首席元老資格垂簾聽政之前,有至少兩三年的時間裏正是華國鋒掌握著黨政軍大權,還輪不到鄧小平指指點點。難道第一代與第二代領導核心之間,出現了幾年的真空期嗎?所以無論就法統意義還是曆史事實,妄稱鄧小平是第二代領導核心的說法都實屬不智,中共今後再也不宜如此自殘自己完整的曆史和根本原則了。

毛澤東打下的天下並非由鄧小平親手承接,改革開放的局麵也不是由鄧小平開創(有人說改革開放是自鄧小平掌權後開始,故封其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實為大謬),而是始於毛澤東時代的三個世界理論與實踐,以及聯美抗蘇的大戰略考量。毛澤東逝世之後,政局詭譎,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暗潮湧動,相互較勁。我認為最忠誠於毛澤東政治路線、最理解毛澤東政治綱領的人是張春橋(對於“四人幫”,我稍後將會逐一評價,但絕不會遵從於他們的政治對手、一幫走資派對他們審判時所做出的武斷結論)。張春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經表示過,如果按照他所堅持的毛澤東的執政路線和理念,也必然會繼續走已經開始了的改革開放道路,也會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但絕對不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社會怪胎,而會堅定不移地選擇共同富裕的導向。隻是曆史沒有給張春橋實踐其政治理念的機會。

共和國曆史在一九七六年拐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彎。

是華國鋒而不是任何別的什麽人,在曆史巨輪的轉向上成為了掌舵者。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華國鋒才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雖然他的核心地位極其短暫。這個時候的鄧小平還閑賦在家,無所事事。

華國鋒作為一個沒有派別色彩、貌似中庸、資曆不深的人物——也正是缺乏派別色彩和中庸性格才被毛澤東暫時選中——注定在曆史上將充當一個過渡性的人物。但是過渡性人物一點兒也無礙於他成為領導核心這個事實。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尤其在權力得失、個人榮辱和政治力量對比麵前,華國鋒當然有他自己的私心。他深知自己在理論信仰方麵不如“四人幫”,如果在毛身後與“四人幫”共事必然無可避免地像小媳婦侍奉公婆一樣動輒得咎,極可能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可否全身而退也還在未定之天。在政治資源及其資曆方麵自己又不如黨內元老,倘若以黨內資深元老為靠山放手一搏,用非常手段向“四人幫”發難亮劍,或有可能得到政治資源雄厚的元老們(許多人其實就是地地道道的走資派)的扶持和包容。何況“四人幫”中的江青在性格上確實盛氣淩人,積怨很深,難以與人共事,這是性格缺陷決定命運的典型。從核心領導團隊的結構組成角度說,張春橋在施展政治抱負方麵本可大有作為,隻是由於江青這樣過於激進、狹隘的隊友而受到拖累。於是華國鋒鋌而走險,毅然一反忠誠老實的表象,步上了策劃宮廷政變的大逆之道。

華國鋒通過與幾位關鍵元老李先念、葉劍英和汪東興等少數高層密謀於暗室,終於完成了一場足以改變中國政治走向的驚天政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華國鋒牽頭充當的這一不甚光彩的曆史角色,無論是葉劍英、李先念還是汪東興都沒有膽量出麵充當。政治閱曆越是豐富的人,越是不敢走上通過政變謀取權力的道路(順帶說一句:我絕不相信以林彪豐富的政治閱曆和精於謀略的智慧會走上用非常手段謀取政權的絕路,隻有林立果之輩才會出此下策)。粉碎“四人幫”後,華國鋒曾經“謙虛”地推葉劍英出任黨的主席,老謀深算的葉劍英推辭了,不僅因為年齡,也因為手段不那麽光明磊落,坐在黨主席的位置上無異於被火爐烤炙。後來黨內元老陳雲也說過,用這種手段推翻政治對手僅此一次,“下不為例”。言外之意就是不屑。

出自於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猴子與貓》而著稱於世的成語“火中取栗”,活靈活現地刻畫出華國鋒在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中的不光彩角色。華國鋒為隱而不發的窺伺者鄧小平掃清了後者撓破頭皮也無法掃除的政治障礙之後,鄧小平於是猶抱琵琶半遮麵地出山了。鄧小平在強者毛澤東麵前是個小媳婦,在華國鋒麵前剛開始還有點矯揉造作,喊出了“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萬歲”的口號(見1976年10月10日鄧小平給華國鋒的一封信);後來就迫不及待地撕下假麵具處處讓華國鋒難堪了。尤其是華國鋒設置的“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就像唐僧安置在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般地讓鄧小平無法安睡,他想要全麵複辟資本主義就不能不設法將這“兩個凡是”破解。如果你以為華國鋒設置這“兩個凡是”是為了維護毛澤東思想的正統性那就錯了,他的本意不過是拉著“你辦事,我放心”的大旗作為保護自己的虎皮,從而維護他自己在黨內的領袖地位罷了。在胡耀邦等一批早就耐不住性子要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幫助之下,鄧小平終於扳倒了華國鋒,為他自己實際掌握最高領導權掃清了障礙。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鄧小平的實用主義實踐:隻要實權,不要虛名。順帶說一句,胡耀邦也不過是鄧小平的下一個“火中取栗”的角色。在利用別人為自己清除障礙方麵,鄧小平一點都不曾手軟過。

為什麽華國鋒的繼任者們沒有一個人願為華國鋒不可替代的曆史角色歌功頌德呢?換言之,為什麽在其後任書寫的曆史中他難以占有一席之地?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對付政治對手而獲取權力的手段太過下作,以致後來者們都唯恐不及地與之切割,以免坐定的大位因他而沾染上不合法理之嫌,因此無人願意與之為伍。鄧小平雖然因華國鋒的曆史作為而成為最大受益者,華以下作手段達到的結果對鄧不可謂不是大德,鄧卻絕對不能不以怨報德——因為華國鋒的曆史作為將以極不光彩的一筆記載到史冊。評價華國鋒是一個過渡式的政治人物還是太溫情脈脈了,說他是一塊擦手布,用髒了就棄之如敝應該更恰如其分一些。所以,黨史的記載者們將華國鋒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以英明領袖昭示天下、明明是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進入政壇的這幾年曆史作了淡化忽掩處理,讓人們在毛澤東時代如何進入鄧小平時代找不著痕跡。

華國鋒於2008年8月20日離世。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八年中,他鬱鬱不得誌,眼看著中國社會種種倒行逆施都起因於他的大逆不道,而所有的巨大進步又都和他沒有任何關係。有人為其不平,提出他不應該被曆史遺忘。我非常認同這一呼籲,隻是並非為其不平,而是為其立下一個警鍾:為政者不可選擇下作的手段。

如果曆史再給華國鋒一次機會,你認為他還會選擇宮廷政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