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和美國的工農兵學員
文章來源: 土狼2023-06-22 05:00:26

中國的科舉製度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製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這是草民實現階級階層跨越的公平合法的道路。

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了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實行考試製度以選拔人才,奠定科舉製度的藍本。科舉製度在唐朝發展成型,直到1905年被廢除,持續了1300多年。如今中國現代社會的公務員選拔製度亦是從科舉製度演變而來。

科舉製度的細則很複雜也很完備。總的來說就是選拔文武行業的優秀人才,讓這些人可以獲得與之才能相匹配的官位地位和物質待遇。就是學而優則仕。對於多數不是體製內的,比如在清朝不是八旗滿人的後代的芸芸眾生,隻要天資好或者非常努力,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就可以改變人生,出人頭地。可以說科舉製度就是全國範圍內的選秀工程,於國家於朝廷於個人都有利。

很多很有效的製度並不複雜,設計符合常識,簡單好用行之有效。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科舉製度可能輕易地甄選出5%的行業精英。而在一個社會中,精英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比如一家公司,真正的精英也就是10%,剩下的90%可以摸魚混日子,但隻要精英把握公司的方向,製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公司一樣可以盈利並且風生水起。一個例子就是推特公司,馬斯克買下推特以後,已經幾輪裁員,公司運營如常。

戰國時代的孟嚐君養了三千門客,裏麵三教九流什麽人都有。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孟嚐君需要的時候,門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雞鳴狗盜,幫助了主人。這樣的人才儲備也是變相的科舉製度。

到了文化大革命時代,大家都忙著去遊行大串聯,打倒封資修,每年的升學聯考也中斷了。那時小學的正麵典型就是反潮流的黃帥,大學生的典型就是交白卷的張鐵生。根正苗紅靠得住是第一位的,就是所謂的政治掛帥。那幾年的大學生不需要高考,主要靠推薦,尤其是從工農兵和基層選拔,文化完全不是重要的選項。

好在中國的文革搞了十年就暫停了。1977年又恢複了高考製度,開始的時候還很看重政審。慢慢地,基本上就是看成績和特長。我這裏著重提一下,中國的高考對多數人來說是看成績,對有特長的人,就偏重他們/她們的特長,一樣錄取。我在讀研究生期間,學校特招了一批體育特長生。他們都是田徑和球類的尖子,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好,在校期間也沒有聽到同學們對這樣的招生有微詞。簡言之,這就是人盡其才而用。

美國在曆史上也是極其重視人才。正因為如此,世界上最頂尖的人才會前仆後繼來到這片土地。而美國的高校也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比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這樣的精英製度保證了美國5%的精英是高質量的,也保證了社會的創新力。

同時也要看到,美國是各民族的大熔爐,平權和公平一直是美國社會的挑戰。近幾十年來,很多初衷不錯的法律法規被大量製造出來。矯枉過正的趨勢把精英製度帶向了另一個極端。下麵假設幾個場景:

場景1:常春藤學校招生。校方錄取人員在認真學習大融合的思想和理論後,為工作開展製定了切實可行的細則,完全貫徹執行了偉大的思想和理論。在錄取新生時,對STEM學科對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有很高要求的專業,他們會問:“這些都是曆史上的不平等和壓迫。你是非亞裔的少數族裔嗎?你要是的話,恭喜你,你被錄取了。哦,我們提供高額的,不,全額的獎學金給你,學費全包,還包你的宿舍和夥食。“

場景2:高校考試時,發現幾位同學考砸了。教授本來就要輸入最終成績進入係統。被係裏的秘書一提點,趕緊進入學校花名冊,交叉比較考砸的學生和他們的背景。看了學生來自非亞裔的少數族裔,馬上給了他們高於平均分的成績。因為打分需要有曆史觀和極大的同情心,他們走到今天不容易,不能在我這裏fail掉。

場景 3:某公司需要招一名電腦程序員。本來史密斯同學在校就是全A生,電腦程序得了幾個大獎。這個職位應該是非他莫屬。但是,公司老板在經過了人事部門的合規培訓後,深深認識到自己的思想沒有站在社會進步性的一方。於是,老板會問每個應征職位的人:“你做過多少小時的誌願者,為了無家可歸的群體服務?“ 就這樣,另一位做誌願者時間長的安娜得到了這個職位。而安娜電腦程序的成績可以是C。

場景 4:在國防部門招聘中,傑夫體能和技戰術都是佼佼者;而最終的機會給了馬克,那個從前叫珍妮花的。因為他代表了社會的包容和進步。

可以看出,這樣的製度比我文中提到的特長生的做法要差很多。在特長生的錄取中,絕大多數的學生是靠著統一的標準看成績和技能錄取的。特長生的名額是有限的,不會因為他們被招生,影響和高考或者標準考試的士氣,或是損害了民間的信任。而特長生所要做的也正是他們所擅長的。

上麵四個場景的問題在於,這樣的製度是廣泛的,主觀的。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高中,今年全校前20名裏的非少數族裔,沒有一個被常春藤學校錄取;與之相比的,該校20名外的少數族裔被哈佛,斯坦佛錄取。而這樣的製度的設計是有意將華裔排除在少數民族以外。假如標準是向低收入家庭傾斜,而不是以族裔作為標準,就要公平得多。在場景3中,安娜拿到了職位,但無法完成高質量的編程工作。公司很可能需要再外包本應該由安娜這個職位能夠做的工作給找不到工作的史密斯。這樣情況的存在是劣幣驅逐良幣,做了無用功,增加了損耗和社會成本。

而場景4就可能有更加戲劇化的結果。在戰場上,軍事技能和體能無法和傑夫相比的馬克,拖了小分隊的後腿,甚至需要戰友罩著。當敵方衝到麵前說,你覺得馬克可以求對方放自己一條生路嗎?他可以說:“我不是馬克,我其實是珍妮花。“嗎?

即使是對低收入家庭傾斜的政策也在很多案例中被濫用。一個真實的例子:今年,一個父親開公司家庭,孩子在高中就很多輛屬於自己的車。但她是少數民族,最後成績平平的她得到了幾個的經濟資助,進入了名校。因為腰纏萬貫的父親,在稅表上看不出是富人。就像很多富人一樣。

感覺現在美國的一些做法是在抄襲工農兵學員時代的。這些招幾十年前就證明是失敗的。為了政治目的引入和目的風馬牛不相及的甄選標準,而且本末倒置,隻能害了這個國家。

豹子土狼 2023-06-22 寫於Virgi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