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打著燈籠難找的女人
文章來源: 潘文鳴2018-01-05 04:38:20

一個打著燈籠難找的女人

 

潘文鳴

 

         移民來到多倫多以後,在我和教太極拳的王基業老師接觸中,有一次他不經意間說,我老伴不僅是賢妻良母,而且還是一個好媳婦,一個善婆婆。聽王基業這麽一講,我心裏不免一驚:難道現在還有這樣的女人?!因為在我的有限的生活經驗裏,我隻見過我母親和我嶽母那樣一心為兒女,一心為丈夫而活的女性,但她們畢竟是在舊社會長大而又沒有文化的一代;而在建國以後長大,並且多少有些文化的女性中,能夠在結婚以後不僅是賢妻良母,而且還是一個好兒媳,等兒子結婚以後又能做到婆媳關係融洽,這樣的女人我幾乎沒有聽說過。

      王基業的話,讓我腦子裏浮現出他老伴的樣子:在天氣暖和的傍晚飯後散步時,王基業身旁有一位中等身材的女性,王基業介紹說,這是他的老伴。隻見這位女性看起來還不顯老,身體也不錯,心想她姑娘時期在小縣城,身材和相貌應該算是出眾,現在已經當了婆婆和奶奶的人,而且不化妝,自然明顯看出青春已逝的痕跡。

      王基業的老伴劉岩鳳陪他散步,一句話不講,隻聽王基業和大家交談,別人和她搭話,她常常是笑一笑,回答也很簡潔,看起來似乎還有點羞澀。劉岩鳳除了陪王基業散步,她不到公園打拳跳舞;更不像許多老年婦女,喜歡交朋友,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有時約起打麻將。王基業說,她喜歡在家裏做家務,帶孫女和孫子,空閑時間看看電視。

      我心想,劉岩鳳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人?王基業為什麽對他妻子評價那麽高?我懷著一點好奇心問王基業,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你的老伴?由於我已經先後寫過《發光發熱度晚年》及《王老師和他的洋弟子》兩篇文字,在大中報上介紹王基業熱心教太極拳的情況,所以,他很高興我對他老伴的關注,並約定時間,向我詳細講述了他老伴劉岩鳳的經曆。

      王基業告訴我,他老伴劉岩鳳是1952年出生在東北農村,她的家鄉在遼寧新金縣(現普蘭市)安波鎮一個叫米屯村的地方。那時候,由於毛澤東認為人多可以辦大事,批判了北大校長馬寅初的人口論,許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劉岩鳳家有6個兄弟姐妹,她是家裏的老大,她下麵有4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父親是縣供銷社主任,吃皇糧;母親和她下麵的兄弟姊妹都是農村戶口。她在家鄉上過小學,在校成績好,表現好,胳臂上帶三道杠——少先隊的大隊長。

       可惜,小學畢業以後剛剛升入初中,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書讀不成,隻好回家種地。由於兄弟姐妹中劉岩鳳的年齡最大,所以在家她成了主要勞動力,插秧打藥,樣樣農活都能幹,她還未成年,就能和男勞力一樣拿頭等工分。

       不過,凡是在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在農村臉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日曬雨淋,那份艱辛,對從學校回到家裏的年輕人來說,是很難習慣的。因此,對一個有理想和有追求的農村孩子來說,隻有通過讀書升學,大學畢業以後,才可以當國家幹部吃皇糧,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文化大革命停止高考,把這條路堵死 那麽千千萬萬農村有誌青年的出路在哪裏?除了當兵去部隊,或者通過招工進工廠以外,還有一條路就是進城打工,力爭在城市站住腳,逐漸成為拿工資的國家職工。當時,這就是許多農村有誌青年的夢想,劉岩鳳就是其中一個。

       對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來說,機會總是可以找到的。劉岩鳳家鄉有個水果農場,每年在收獲蘋果的季節,總是招收附近一些年輕人去打工,人們叫“季節工”。劉岩鳳從季節工幹起,由於聰明能幹表現好,不久就被選拔到工地食堂當炊事員,在食堂炒菜做飯蒸饅頭,她一學就會。工地負責人聽說她是初中生,能寫會算,人又踏實牢靠,就又選拔她當保管員。劉岩鳳在保管員的崗位上工作認真負責,一兩年以後,又由季節工變成“臨時工”。所謂“臨時工”,是指那些在企事業單位上班拿工資,但還不是正式職工,等有指標下來,就可以轉成正式職工。這對農村青年來說,能夠離開土地,月月拿工資,應該說是一個人生飛躍。

      在臨時工的崗位上,劉岩鳳仍然表現突出,領導再次把她選拔到瓦房店,轉成國家正式職工。瓦房店當時已經是縣城,劉岩鳳由農村人口,變成了城裏人,每月能夠拿到36元固定工資。當時一個大學畢業生實習轉正以後的工資,也就50多元。所以,劉岩鳳的青春夢想就這樣實現了。

      從劉岩鳳的經曆中,我們看到,她是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像大陸許多年輕人,是通過什麽人情關係或請客送禮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對一個年輕女孩來說,除了有一個正式工作以外,婚姻就成了她的人生又一件大事。王基業說,劉岩鳳在家鄉聰明能幹,人又長得出眾,十七八歲以後,上門提親的人就不斷。劉岩鳳的父母非常喜歡這個大女兒,希望在身邊能夠經常看到她。所以,親朋好友介紹的對象,父母希望劉岩鳳在其中選一個。劉岩鳳能夠理解父母的心思,但她對自己的終身大事有自己的想法。

      在東北農村和城鎮裏,男女談朋友叫“搞對象”。普遍流行的方式是男女青年相識以後,如果想使彼此的關係進一步發展,就要請人搭橋介紹,然後雙方父母相親,雙方父母都認可,兩個人的關係就可以向前發展。

     劉岩鳳來到縣城以後,對王基業早就有印象,因為王基業在供銷係統宣傳隊演《白毛女》,劉岩鳳看了演出,對扮演楊白勞的王基業印象很深刻。所以兩個人相見以後,都互有好感。經人介紹以後,劉岩鳳就把自己認識王基業的事告訴父母,並找機會安排父母和王基業見麵。

      劉岩鳳的父母看到王基業,隻見小夥子中等身材,相貌堂堂,衣著打扮簡樸,說話穩重有禮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高中畢業生,而且多才多藝……劉岩鳳的父母對女兒自己選中的對象相當滿意。

      當時王基業的父親已經去世,他和母親一起住。王基業想,也應該安排劉岩鳳和自己的母親見一次麵。一次,王基業請劉岩鳳到自己家去送自行車,順便讓她和母親見一次麵。王基業的母親見一個長相和個頭都不錯的姑娘來家裏替兒子送自行車,就請劉岩鳳進屋坐一坐,簡短的見麵和交談,他母親對劉岩鳳的印象也非常好。母親問王基業,這是誰家的姑娘?身材長相都不錯,性格也好,你如果娶了這樣一個媳婦,我就滿意了,放心了……

     看來,交朋友和談戀愛都講緣分,王基業和劉岩鳳的相識和結合,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在雙方父母都滿意的情況下,兩個人開始談婚論嫁。王基業對劉岩鳳說,我家母親雖然兒女也不少,但我的哥哥姐姐都已經結婚另過,我母親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我和你結婚,不能把我媽推到我的哥哥姐姐家去,不知你有沒有意見?劉岩鳳說,這還用說?誰家沒有老人?簡短的回答,可以看出劉岩鳳是多麽通情達理。

      劉岩鳳和王基業於1974年結婚,第二年就生下他們的獨生子。王基業說,在劉岩鳳懷孕5個月的時候,劉岩鳳所在的土雜公司發生過一次火情,那可能是在年節期間有人放鞭炮,把他們單位堆在院裏的草製品和木製品引燃。發現火情以後,大家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隻見懷著身孕的劉岩鳳爬上起火的物品堆上,三把兩把就把著火的草製品扯下來,大家一擁而上,把火撲滅。看來,劉岩鳳在關鍵時刻不僅非常機智,而且還十分勇敢。為此,劉岩鳳被評為為省供銷係統的先進工作者。

     不過,在這裏我們重點不再描述她的工作表現,而是介紹劉岩鳳結婚後如何處理婆媳關係。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幾乎是許多家庭生活中的難題,直到現在,許多華人家庭裏,婆媳關係相處比較和諧的也不多。

      但劉岩鳳進了王家門以後,和王基業的母親相處就很好。道理在哪裏?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劉岩鳳把丈夫王基業的媽,當成自己的媽。有人說,自己的媽有感情,自己的婆婆是陌生人,沒感情。但一個善良的人,是很容易說服自己,並找到培養感情的路徑的。劉岩鳳從內心裏把王基業的媽當成自己的媽,王基業的母親自然也會感受到兒媳的這種善意。

      舉例來說,劉岩鳳進了王家以後,盡管王基業的母親已經69歲,但身體還好,在家務事上樣樣都能幹。但劉岩鳳並不像某些女性,把婆婆當保姆,讓婆婆做飯洗碗,家務全包,下班以後吃現成的,並且覺得理所應當。劉岩鳳不這樣,她認為婆婆畢竟已經年近70,一輩子多子多女,而且還收養過別人家的一個姑娘,現在自己進了他們王家門,應該讓她享幾天福了。所以,向陽的房間,讓婆婆住;婆婆的被褥她搶著拆洗,不讓婆婆動手。下班以後,做飯搞衛生,家務事樣樣搶著幹;而每逢婆婆過生日,劉岩鳳總是按婆婆的年齡包餃子,如70歲,就包70個餃子,讓婆婆高興……而王基業的母親則想,兒媳婦上班很辛苦,家務最好自己幹。就這樣,兩個善良的女人成了婆媳,關係自然容易搞好。不僅如此,劉岩鳳在吃喝上,也能夠做到先人後己:有什麽好吃的東西,她都是先老人,其次是丈夫和孩子,最後才是自己。這對許多好吃懶做的女人來說,能辦到嗎?

     還有,在縣城裏,每到冬天,大家都到浴室去洗澡。人們看到,每隔兩個星期,就見劉岩鳳帶著婆婆去浴室。而且在洗澡時,她還幫助婆婆擦背洗頭。好多人都以為劉岩鳳是這位老人的親姑娘,一問,才知道她是老太太的兒媳婦。人們讚歎:王家的老太太真有福氣,找了這樣一個好媳婦!那時縣城沒有報紙,但人們口耳相傳,慢慢王家的兒媳婦就出名了。人們說,劉岩鳳在單位是先進工作者,在家裏是好媳婦,這樣的好媳婦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因此,在80年代,王基業家在瓦房店被評為五好家庭。

     王基業對妻子說,你對我媽這麽好,我的哥哥、嫂嫂,還有我的姐姐、姐夫都稱讚你,說這樣好的媳婦難找。劉岩鳳說,你媽對我也不錯呀,我生孩子不到一個星期,你就出差到哈爾濱,坐月子還不是全靠你媽照顧?我上班,孩子全靠她帶,我們對她老人家難道不應該感恩孝敬嗎?另外,我媽幾次來縣城看病,不都是你背上背下,像親兒子一樣照顧?

     這就是說,婆媳之間或者夫妻之間的感情,都是靠互相努力,共同培養,才會開花結果,光靠單方麵的努力,收效就有限。

      說起來,人一到八九十歲,身體再好,往往就要出現一些狀況。比如,牙齒鬆動脫落,連蔬菜水果都難以咀嚼;或者是消化係統工作失調,要麽大小便失禁,常常汙染床上的被褥,要麽大便解不出等等,甚至中風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在中國,雖然也出現不少養老院和福利院之類的社會養老機構,但由於種種原因,居家養老的還是多數。

     王基業的母親到92歲以後,牙齒脫落,大小便不再正常。為了讓婆婆能吃上水果,劉岩鳳就用一個瓢羹來刮蘋果泥,給婆婆吃。婆婆的大便困難、便秘,她就千方百計給婆婆買藥,對症下藥;在夥食上,也盡量考慮做適合婆婆的飯菜。有一次,婆婆大便解不出,實在難過,劉岩鳳就帶上塑料手套,用手去摳,沒想到,摳出幹結的大便,積在肚子裏多天的糞便噴湧而出,劉岩鳳的臉上身上都被糞便汙染。講起來,這個場景有些不雅,但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劉岩鳳這是一種解除婆婆痛苦,甚至是救命之舉。因為筆者在一篇描寫醫院生活的小說中,曾經看到一位老人,因農村護工離去,沒有人給他摳大便,兩三天後這個老人便死在病床上。可見,便秘對年邁老人來說,不及時解決,後果十分嚴重。

    王基業的母親94歲離開人世,劉岩鳳和婆婆相處25年。在25年裏,婆媳之間從沒有發生過爭吵慪氣,彼此總是在一種互相關心和互相尊重的融洽氣氛中生活。即使劉岩鳳和丈夫有爭論,他們夫妻也盡量避開母親,免得讓老人多心和不愉快。

王基業和劉岩鳳的兒子兒媳2003年結婚,2004年就出國發展。他們把所生的女兒交給王基業和劉岩鳳夫妻,由爺爺和奶奶撫養。4年後,兒子兒媳在美國又生了第二胎。這時,王基業和劉岩鳳夫妻隻得帶著4歲的孫女,到美國探親,照顧兒媳坐月子,幫助帶孩子。

     劉岩鳳和兒媳相處,依然像當年照顧婆婆那樣全心全意,處處替兒媳著想。比如,兒媳婦不吃肉,每次包餃子,她總是另外給兒媳婦包一些素餡餃子。有一次,兒媳說餃子餡有點鹹,她立刻又包一些餡裏少放鹽的餃子,重新煮來給兒媳吃。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家庭生活中釋放出來的善意和友好,一般人都是能夠感受的。劉岩鳳用這種態度對待兒媳,婆媳之間的關係自然會相處融洽。

     講到這裏,劉岩鳳是怎樣一個女性,基本已經清楚。不過,有人可能產生這樣的印象,就是劉岩鳳在家庭生活中的確表現突出,在單位也是一個先進工作者,如此而已。所以,這裏還需要補充一筆,就是在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全國掀起一個經商大潮,劉岩鳳在王基業支持下,也辦了留職停薪手續,自己租了一個門麵,開了一個她所熟悉的土雜商店,經營農村和城鎮老百姓一些家庭必需的用品,如掃把、炕席、鍋碗瓢盆等等,而且還雇了三四個人做幫手,幹了七八年,賺了一些錢。要不然,為在大連讀書的兒子買房,兒子兒媳辦出國手續交中介費,買機票等等,光憑她和王基業的工資,能辦到嗎?可見,劉岩鳳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下海經商也能幹得很有成績。

     寫到這裏,文章應該結束。但在和王基業交談中,他說,我應該是1966年參加高考,而且心懷將來當工程師,甚至當科學家的夢想,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後大學停止招生,我隻好下鄉當知青。參加1973年的大學招生考試,又出現了張鐵生事件,自己的夢想徹底破滅,一氣之下,把中學課本一把火燒掉。沒想到,在心灰意冷中,找到劉岩鳳這樣一個好妻子,一輩子過得也算可以,我很知足。

   不錯,人一輩子有得有失。對王基業來說,能夠找到劉岩鳳這樣的好妻子,也算是一種運氣和福氣,應該感到知足。

2018/1/5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