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周山夜話】 大忽悠之二 “餓死三千萬”
文章來源: 布周山2016-04-24 08:32:38

我在確定這個係列帖子的標題時,糾結了很長時間。因為“忽悠”這個詞或多或少有些貶義,可又找不出更貼切的詞。還是事先聲明一下,我這裏並沒有試圖進行任何道德批判,並沒有說這些個忽悠是好還是不好。換句話說,我這裏講的“忽悠”是個中性詞,即不是貶義也不是褒義。上次我們談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忽悠,今天我們接著談另一大忽悠,就是“餓死三千萬”。

“餓死三千萬”的爭論已經有很長時間。熟悉這場爭論的人都知道,“餓死三千萬”的說法起源於一位中國的統計局長李成瑞。他搞了一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國人口的統計數字,而後海外的西人學者根據這些統計數字,經過周密的計算得出了中國“餓死三千萬”的結論。當然後麵的故事就很長了。

應當指出,一個國家的人口統計是一件複雜和困難的工作,除了要有大量經過專業統計學訓練的調查人員,還要有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例如,成千上萬醫院裏每時每刻都有新生兒出生,每時每刻也有病人去世。大街上有車禍,施工現場有意外死亡。更加複雜的是人口的流動,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村,每時每刻都有成千上萬人流進流出,婚嫁、投親靠友、當兵、上學、招工、下鄉等人口交換一刻也不停歇。這種情況下,要搞清人口數量談何容易。往往調查、搜集、登記人口數字,再將數字集中、歸類計算就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例如,中國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從一九七九年年底開始準備工作,到一九八二年七月底才完成複查核實。整個工作進行了將近三年,普查員達到500萬之多。因此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在科技十分落後的年代裏,要想得到每年的人口統計數字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美國這樣的科技發達國家,也沒有每年的人口統計數字,因為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搞調查搞登記,因為太花錢了。中國人口基數更多,調查和統計工作量更大,而中國五、六十年代通信手段極其落後,完全沒有計算機和網絡等設備,多數人文化水平不高,隻靠紙和筆、外加算盤和手搖電話,這位1981年才上任的統計局長,沒有任何實地調查,居然能搞出二十年前那三年每年的“準確人口數字”,這的確是世界“奇跡”。

有人說中國有戶口製度,還有地方幹部的層層上報,所以可以得出每年的人口數字。應當指出戶口是相對靜止的,無法及時反映人口的流動和變化。在中國,人死了幾年都不銷戶口、小孩子快上小學才上戶口等等現象太多了,甚至很多人是黑戶口。就拿出國定居的海外華人來說,有幾個人及時注銷了國內的戶口?另一方麵,中國地方各級幹部為了本單位的利益,虛報數字是出了名的。當年的畝產萬斤、村村放衛星就是一例。中國人口基數很大,統計中的一點小小的誤差,就可以有幾百萬、幾千萬的錯誤數字。中國三年困難時期根本沒有財力物力人力搞人口統計調查。因此根據戶口和地方幹部層層上報得來“統計數字”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顯然中國高層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否則為什麽還要花巨大的人力物力每過幾年搞一次人口普查。

那麽是不是沒有辦法證實““餓死三千萬”的情況是真實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中國有一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活動。大約有1600萬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知青的總數沒有太大的爭議,因為都有文字記錄在案,比較容易核實。知青上山下鄉和三年困難時期隻相隔幾年,而且知青的數目很大,全國城鄉各地都有。中國目前人均壽命比較長,50、60歲以上的人非常多。這兩個條件使我們有機會揭開這個傳言的謎底。

如果找出幾位年長者調查一下,當然越多越好。詢問一下每位年長者,認識幾位有名有姓的知青,知道幾位有名有姓餓死的人,統計一下就可知道“餓死三千萬”的真假。這裏做個假設,如果平均每人知道10位知青,同時還知道20位餓死的人,就可以推斷三年困難時期大約餓死3200萬人。如果平均每人知道10位知青,卻說不出一位餓死人的姓名,所謂“餓死三千萬”就是不存在的。整個中國有幾個人知道餓死的人比認識的知青多一倍?答案大家心知肚明,幾乎找不出來一個。因此“餓死三千萬”完全是子虛烏有。如果自己年紀較大,也可以問問自己認識多少知青、認識多少餓死的人,是不是認識餓死的人比知情多一倍,自己總不會欺騙自己吧。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麽中國高層完全有能力搞這樣的調查,而他們不去做呢。

改革開放以來,高層始終對“餓死三千萬”持模糊態度,但從來不加以否定。為什麽一個十分簡單的子虛烏有的事情可以流傳四十年,至今還在爭論不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層不作為的結果。可以推測高層的這種模糊做法,實際上是以“餓死三千萬”這個不存在的事情為理由,教育大眾不要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引導大眾支持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的經濟。由此看來,“餓死三千萬”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忽悠之一。

歡迎移步我的文學城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