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是晦氣,不患癌是運氣?
文章來源: 龍之眼2017-03-30 20:11:16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腫瘤學教授貝爾特·福格爾斯坦等人曾在兩年前發表論文稱,多數癌症發病要怪“壞運氣”,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相對較小。這一結論在科學界引起巨大爭議。現在,福格爾斯坦再次在3月23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新研究稱,約66%的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健康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複製隨機錯誤,而不是遺傳基因或環境因素。

支撐66%癌症發生是因運氣不好假說的是基於對423個國際癌症數據庫的分析。福格爾斯坦等人利用數學模型分析了全球近70個國家人群幹細胞分裂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這些國家的人口總計達48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2/3。

如果大部分人患癌是因為運氣不好的話,那麽,通過改善環境和以良好的生活方式來預防癌症就沒有必要了,因為患癌與否都是靠運氣,又何必多此一舉地去阻止人們在生活中滿足感官欲求,如飲酒、抽煙、好吃懶做等呢。

這也正是福格爾斯坦坦率的地方:成百上千萬人過著幾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不吸煙、曬太陽前擦防曬霜、飲食健康、經常鍛煉,做了被認為可以防癌的一切事情,但他們還是患上癌症。

這個意思就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那麽,在生活中預防癌症還有沒有意義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有答案,隻不過,觀念主要依賴於生活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結果,如今福格爾斯坦的研究結果為“癌症預防無用”提供了證據,或許會左右人們的觀念。但是,在防癌無用觀念形成前首先得提出一個問題,他的研究結果可靠嗎?

患癌是運氣不佳的結論還需要其他大量研究結果來證實,並且,另一方麵,也有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30%-50%的癌症是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方式加以避免的,例如英國癌症研究會認為,42%的癌症可以預防。《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指出,引發人們患癌的90%的外源性風險因素是可以人為控製的,包括吸煙、環境汙染、導致肥胖的飲食等。同時,約有30%的癌症源自五種主要行為和飲食危險因素,即高體重指數、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低、缺乏運動、吸煙及飲酒。肥胖、缺乏鍛煉、攝入過量酒精均是癌症發病的風險因素。如果注意這些小節,3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患癌是晦氣和不患癌是運氣會長期爭論下去,這取決於科學證據在未來是否充分和反複印證。但是,在當下,如果秉持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觀念,顯然是一種進取的和主動的人生,反之,人們的生活就是被動和消極的。

即便人們做了一切被認為是可以防癌的事情,癌症仍然發生了,也並不意味著預防癌症的行為和種種努力是白費工夫,做總比不做好,努力總比無所事事要正確。正如一件事,如果不去做和不努力,肯定會一事無成,但是如果去做和想盡各種辦法,也還會有成功或獲得一定結果的機會。

對待癌症還有一種積極和主動的觀念屬於“三觀正確”的範疇。每個人在終其一生中,都有可能患癌,關鍵是,如何延緩患癌的時間。近日,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中國最新癌症數據,匯總了全國347家癌症登記點的數據。其中一個結論是,中國城市居民從0-85歲,累計患癌的風險為35%!

然而,一個人到了70歲以上,體內就多多少少有一些腫瘤,隻是沒有發病而已。病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對因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而死亡的病人進行屍檢,48%的人體內都有一兩個惡性腫瘤(癌症),有的長得很大,這些人的年齡都在75歲以上,他們生前也沒有癌症症狀。

癌細胞、癌變和體內有腫瘤並不意味著患癌,而且即便體內有惡性腫瘤,但如果不發病,也是正常的人。由於沒有症狀,也沒有心理壓力,生活質量就會好得多。因此,主動的預防等於延緩了腫瘤發病的時間。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主動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不吸煙、控製肥胖、積極鍛煉,就會有效延緩腫瘤的發病時間,在70歲以後即便體內有腫瘤,也是一種因年齡而產生的生理現象,並且可以帶瘤生存而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預防癌症,主動優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