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燕京院長大的中國大學副教授,成為美國傭人,
文章來源: 笑薇.2022-08-14 09:02:43

最近跟讀博文“在美國” 。 

故事人物“我“,從在燕京院長大的中國大學副教授,最終成為美國傭人,不管雇主是有錢人,還是家境一般的人,對於”我“都是個嚴重失落。因此造成”我“驕傲自己的過去,鄙視他人的現在的心態。那些經曆艱辛,有過harsh 經曆的人通常利益第一,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對人表現出無情無義等等也是有緣由的。”我“已經60歲,不管她多麽努力,做體力工作已經不是最好時期,無法和中年婦女相比。這一點上,非常令人同情。故事中描述了“我”抵製每一個雇主,或者直接頂撞,或者以做工投機取巧,怠工,挑撥離間雇主家的成員的關係獲得利益等等方式表示不滿。“我”比的不是說的工作做得更好,而是,除她以外,所有人都是輕易拿錢,不做工。

 

通常人們認為,想要高報酬就要把工作做好,所以很難理解她的做法。某個網友評論說“我”站在舞場等待合適男人入場時說就像百樂門舞女.....,這位網友對此既表現了鄙視,又不可思議。“我”那時的角色就是在等待獵物的到來,那是某些人的生活方式。那時的“我”與“燕京人”無關,與北航副教授無關,“我”就是一個以陪舞為媒介,尋求一個生有所依的晚年生活。如果,從一個為了生存而掙紮的人的角度思考,則不難理解。

“我”內心深處無法接受的是,從一個有著無限的優越感的燕京人墮入為傭人的事實。她“我”不得已做傭人,但是選擇去富人家也是有意無意地在強化她“我”以往的燕園驕傲。“我”選擇了富人家做傭人,卻又選擇了鄙視富人雇主,特別是女主人,這裏很可能有一種“我”才應該是燕園內的女主人,怎麽會是你的潛意識。從描述看,在美國的“我”沒有一點知識分子的特征,“我”沒有利用這些機會去進行思考,取代的卻是社會底層人物的某些特點。讓人想起老舍筆下的祥子,一個原本老實做工,誠實做人的洋車夫,最終被生活塑造成為一個十足的流氓無產者。你會批評祥子嗎?社會,生活改變人是真理。縱然,“我”有許多性格和認識上的缺憾,比如,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不善學習,不擅長交流,不了解美國文化等等,但是,她“我”的社會經曆徹底改變了她,美國的“我”不是原來那個引為為傲的“燕京人”。

我仍舊願意相信這是一個故事,無論如何,“我”的經曆依舊充滿了十足的戲劇化。如果是真實的故事,那麽,結論是,原來生活竟然可以如此的戲劇化。如果是杜撰的,那麽,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發展描寫的好,故事衝突編造的巧妙。總之,感謝博主辛苦耕耘,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