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製作家係列之三:提琴家族的先驅》
文章來源: 西門祝2013-08-12 22:15:22

1321年,在意大利的拉文那(Ravenna),有一個流放者得瘧疾死去。此人名叫阿利基埃裏·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剛剛寫完一部一萬四千餘行的長詩,叫《神曲》(Commedia)。長詩以極其廣闊的畫麵,通過對幻遊中遇到的各種虛構或現實人物的描寫,反映出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轉折期的社會變化。《神曲》第一次明確地展現出新時代思想——人文主義(Humanism)的曙光。但丁,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文壇三傑的思想啟迪,揭開了文藝複興(Renaissance)轟轟烈烈的文化運動的序幕。

但丁雕塑像,意大利佛羅倫薩




但丁長詩《神曲》插圖之一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鄙夷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人”的感情是文學藝術表現的主體,“人” 的利益是科學技術的服務對象,“人”的個性發展是教育啟迪開發的主要目標。“人”要從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人文主義提倡“人”有個性自由,與中世紀的宗教神本主義分道揚鑣。人文主義的精髓,是一個大寫的“人” ……


在人文主義的大旗召喚下,文藝複興運動始發源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Florence),後來擴展至歐洲各國。文藝複興影響深遠,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宗教,為十七世紀興起的啟蒙運動樹立了榜樣。文藝複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先驅;是使歐洲擺脫腐朽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曲嘹亮的前奏。


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發展以意大利為中心。文藝複興時期繪畫的代表以畫壇三傑的作品最為突出,畫壇三傑是: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在他們藝術中,冷冰冰的‘神’,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


拿著名油畫題材“最後的晚餐”的畫作,對比文藝複興時期畫家和中世紀畫家的區別。“最後的晚餐”的油畫,主要是描繪當年耶穌在晚餐桌上告訴使徒們,他們中間的一個將會出賣他們,眾使徒愕然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

意大利畫家奈利奧(Ugolino di Nerio)於1324年畫的《最後的晚餐》



奈利奧的畫中,中規中矩地坐著耶穌和十二使徒,除了告密者猶大,每個使徒頭上都頂著光環。除了聖約翰倚在主耶穌臂上,其他眾使徒基本上正襟危坐。奈利奧畫的是神……


達芬奇於1498年畫的《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的畫中,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主耶穌本人表情恬靜悠然外,十二使徒表情各異。有憤怒,有震驚,有疑惑,有剖白。畫中對人物的神態、手勢、眼神和行為的刻劃,無不精細入微,惟妙惟肖。個個是有血有肉的人……


在重大的文化革新時期,音樂的改革通常比其他藝術的改革來得晚些。文藝複興時期也不例外。一般認為:文藝複興時期音樂的改革大約比文學或繪畫晚近兩百年。


在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改革中,以‘人’為音樂服務的中心,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在人文主義彌漫的氛圍中,作曲家們跳出了宗教音樂的圈子,開始寫作結構簡練、曲調歡快的世俗音樂,用來表達“凡人”的情感。


二.器樂音樂逐漸擺脫了聲樂附庸的地位,形成各種類型的獨立曲目,由“凡人”演出,為“凡人”喜愛。


當時的樂器改革,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發生的。人們需要新的樂器,用以表達日常的喜怒哀樂。由於新科技的發展,製作樂器的工具也有了改善。有抱負的樂器製作家紛紛展示才華,追逐夢想。想要造出新的樂器,能夠唱出像人聲一樣優美歌聲。唱出春天的明媚陽光;夏天的萬紫千紅;秋天的累累碩果;和冬天的皚皚銀裝。


意大利成為當年樂器改革的主要戰場,有各方麵的原因。曆史學家認為:13世紀後,意大利北部的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地,由於海上貿易和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地區。這些地方資產階級日益強大,建立了城邦共和國,取得了自治權。新的思想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所以能夠產生文藝複興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麵。


西門同意曆史學家的認定,但是西門認為曆史學家忽視了一個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大利人是天才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才能,是與生俱來,是從骨子裏透出來的,別人是學不像的。文藝複興這個偉大的文化運動產生在意大利,是天命所歸……


在今天時尚奢侈品市場中,和法國名牌殺得難舍難分的,是意大利的Armani, Gucci 和 Prada;在今天高端跑車市場中,把德國,英國,日本,美國打得黯然失色的,是意大利的Ferrari和Lamborghini;在今天世界食品市場中,和各國美食對決,讓食客垂涎三尺的,是人人喜愛的Pizza。連幫派世界也不例外,上世紀二十年代,芝加哥的意大利裔大佬"Al" Capone(1899-1947),把幫派搞成藝術。在社會上他要當明星,進了監獄,明星都想當(演)他。。。又有我鄉親美女,明目皓齒,才華出眾。一幹哥們,追前跟後,摩拳擦掌。在未定之際,忽一意大利帥哥飄然而至,舉止高貴,談吐優雅,渾身散發出藝術家的氣息。鄉親美女怦然心動,倏忽之間,意大利帥哥如願以償,抱得美人歸。一幹哥們,目瞪口呆,瞠乎其後,紛紛徒喚奈何,垂頭喪氣。意大利帥哥的超凡殺傷力略見一斑。


玩笑少開,言歸正傳。


早在公元九世紀,在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就出現了一種安裝三到五根弦的梨狀弓弦樂器,叫拜占庭裏拉(Byzantine Lyra)。拜占庭裏拉被認為是提琴的最早祖先。


該圖中拜占庭裏拉隻有兩根弦,應是雕刻家的簡略。

到了中世紀,出現了一種叫維埃琴(Vielle),據信是從拜占庭裏拉和阿拉伯弓弦樂器Rebab發展出來的。維埃琴在十三至十五世紀間為行吟詩人和雜耍藝人使用。




巴裏·豪爾(Barry Hall)演奏現代仿製五弦維埃琴,充滿鄉村舞蹈音樂情趣




文藝複興時期的弦樂器製作家改革研製的兩種最有影響的弓弦樂器是:膝上類提琴(Viola de Gamba),和臂上裏拉(Lira da Braccio)。而臂上裏拉注定要成為現代提琴家族(Violin)的祖先。


現在稱為古提琴(Viol 或 Viola de Gamba)的膝上類提琴,其實和現代提琴沒有什麽關係。古提琴在十五世紀由意大利威尼斯製作家發明製造,是文藝複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最盛行的弓弦樂器。古提琴是從維埃琴和西班牙的撥弦樂器Vihuela發展而來,其結構和現代提琴非常不同。如古提琴的琴身呈梨形,而現代提琴呈8字形;古提琴的背麵是平的,而現代提琴背麵有弧度;古提琴指板上裝有像吉他一樣的音品,而現代提琴沒有;古提琴琴肩下溜,而現代提琴是聳肩;古提琴琴麵板中間開有c孔,而現代提琴開有f孔;古提琴裝有六根弦,而現代提琴隻有四根;定弦也不同。演奏時持弓方式完全不同。


1618年出版的古提琴家族圖(含高音,中音,低音,和貝斯古提琴)



阿根廷的愛多爾都·安東尼羅(Eduardo Antonello),是多種古樂器的演奏專家。請看他製作的一人古提琴樂隊的視頻。演奏的是十六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帕萊斯特利那(Palestrina)的音樂。

 




古提琴和羽管鍵琴(Harpsicord)的組合,也是當年常見的一種組合。古提琴優雅柔和的音色,受到羽管鍵琴多聲部伴奏的襯托,相映成趣。請看古提琴家約施.奇坦(Josh Cheatham)和羽管鍵琴家斯基普.薩姆普(Skip Sempe)演奏的法國巴洛克作曲家馬林.馬萊斯(Marin Marais)的Sarabande Grave。演奏的貴族氣氛很濃,意境雋永。




一六二五年古提琴樂隊演奏圖,看樂隊的規模。



隨著建築業水平的提高,房子越造越大。貴族們喜愛的古提琴由於音量偏小,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終於敗給了聲音洪亮的較世俗化的裏拉類樂器。


朗佛蘭可(G. M. Lanfranco)在1533年第一次提到了臂上裏拉(Lira da Braccio)。裏拉在北意大利的城邦共和國曼圖阿、威尼斯、佛羅倫薩、法拉拉等地非常盛行。人文主義詩人通常用裏拉伴奏吟唱詩文。裏拉曾經有過極其輝煌的鼎盛時代。在這個時期,幾位最富盛名的大畫家,包括達芬奇在內,都是演奏裏拉的行家裏手。

圖為喬凡尼·達利亞(Giovanni Daria)1525年間在威尼斯製造的臂上裏拉,陳列於牛津阿施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伊戈爾·波米卡羅(Igor Pomykalo)在2002年吟唱演奏十五世紀意大利作曲家波西南西斯(Franciscus Bossinensis)的音樂。重現當年人文主義吟唱詩人載歌載奏的灑脫風采。



隨著牧歌(Madrigal)和器樂合奏(Instrumental Consort)的興起,以及更加靈活洪亮的現代提琴樂器的問世,臂上裏拉終於完成它的曆史使命,退出宮廷的演出,轉向舞台伴奏和合奏,而後逐步為人們遺忘……


在十六世紀的意大利出現的現代提琴(Violin),當時的名稱為臂上類提琴(Violas da Braccio),用以區別於傳統的膝上類提琴(Viola de Gamba)。現代提琴被公認為是拜占庭裏拉和臂上裏拉的後裔。


值得一提的是:膝上類提琴(Viola de Gamba)中有一種六根弦的愛情古提琴(viola d'amore),外形類似於普通高音古提琴,但琴體稍薄,指板上沒有音品。背板是平的。琴頭雕刻出一個蒙著眼睛的人頭像,表示人們墜入愛河時的盲目。音孔的形狀像燃著火焰的劍。演奏時像小提琴一樣放在腮下。聲音很好聽,充滿愛情的甜蜜。

愛情古提琴圖片




荷馬·喬爾基(Homas Georgi)演奏愛情古提琴


此外還有一種叫肩上提琴(Viola da Spalla)的巴洛克大提琴,是臂上類提琴的一種,可由小提琴家或中提琴家演奏。盡管不是現代提琴的先驅,但由於這種樂器很有特點,所以西門在這裏也介紹一下。

俄羅斯演奏家謝爾蓋·馬洛夫(Sergey Malov)演奏肩上提琴




最後請大家欣賞一段由舊金山音樂學院巴洛克合奏團演奏的約翰·瓦德(John Ward)的第五幻想曲以結束本文。

 



以上介紹的樂器不管和現代提琴有沒有直接關係,在曆史傳承上總歸是現代提琴家族的先驅(肩上提琴除外)。很多樂器音色甜美,表現力也很強。隻是因為某些方麵有所不足,才讓位於現代提琴。但它們的存在,在歐洲樂器史上,都曾留下過濃重的一筆。


近年來,更有不少演出團體重新發掘出這些古樂器進行演奏,錄音,或製作視頻,讓這些古樂器再次煥發青春。西門聽了這些音樂,照樣感受到內心的感動和激蕩。西門感謝和讚許這些音樂家的努力,為他們的成果喝彩。


聽了這些古樂器演奏家充滿感情的演奏,西門想看諸位比較喜歡哪一件樂器。並請大家談談對這些古樂器複出江湖的看法……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參看《提琴製作家係列之一》參考書目表。


寫於2013年八月,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