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和粟裕,指揮?戰略?
文章來源: nmbwg2013-07-24 01:44:04
林彪和粟裕,指揮?戰略?

當然都是事後諸葛亮紙上談兵,逗逗腦子玩玩而已,大家亮亮智商吧,最好能自圓其說,自相矛盾自打耳光也歡迎。

一般一直有粟裕在戰略上比林彪強的說法,主要原因當然是粟裕改變了中央軍委讓他下江南的計劃和命令,結果是粟裕說服中央軍委決定把國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說服了很多人。

紙上談兵嘛,我自己雖然對粟裕在戰略上比林彪強的說法不服氣,多年來我也隻有以粟裕不下江南增加了共軍過長江的難度還擊,這是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為中央軍委的辯護帖:《紙上談兵說粟裕和淮海戰役》。

有趣的是貶低林彪的人們連指揮能力也要說林彪比粟裕強,可惜的是打仗雖然是以勝負結束的,卻不是黑白分明的,也不可以重新來過,更不可以讓兩個人各自來過,就好象是平行宇宙一樣比個高低。

各人的條件不同,蘋果橘子也沒法比,具體到指揮能力,我不知道有一個客觀的定義和方法來比,畢竟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不是黑白分明的,戰爭也不是,除了輸贏是黑白分明的。

具體到指揮能力,如果一定要比的話,粟裕在指揮部隊方麵需要陳毅的幫助是明擺著的,林彪就不需要,淮海戰役有個“總前委”,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就沒有個“總前委”,當然了,人們也可以說淮海和平津是毛主席直接指揮

指揮能力不僅是指揮戰士還有指揮將領,顯然的,林彪手下將星如雲也不是粟裕能比的。

有些人以為共軍的服從指揮是絕對的,其實恐怕恰恰相反,共軍是最民主的軍隊,也是最重視做思想工作的軍隊,粟裕自己不服從中央軍委的命令不下江南就是例子,而且粟裕的具體做法還是拖著不走,沒完沒了的準備,最後提出一係列的困難,終於說服中央軍委改變原計劃,這恰恰證明了共軍不是一個標準的“軍人以服從命令我天職”的機器人軍隊,雖然共軍也有對於上級的命令“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的說法,但是,雖然打仗的勝負似乎是絕對的,戰爭也還是政治的繼續,因此不是絕對的。

我在我的帖子《從粟裕的功勞看打仗是係統工程》提到了粟裕不下江南帶來的政治壓力,也就是國共劃江而治形成南北中國就像南北朝鮮的可能性,當然還有軍事壓力,那就是沒有粟裕預先下江南而後在江南的接應共軍過江,從而帶來的共軍漁船過長江的軍事壓力。

其實呢,粟裕不下江南帶來的軍事壓力還不隻是過長江的軍事壓力,因為把國軍消滅在長江以北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東北戰場。

東北戰場的特殊性是靠海,美軍可以幫助國軍從海上運兵到東北,美軍當然也可以幫助國軍從海上運兵離開東北,因此,把國軍留在東北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事戰術問題,而是一個戰略性問題了。

所以,用pta的說法是林彪打仗不刺激,用香椿樹朋友的說法是“第二吹捧林彪有好處,很多國民黨將領遇到林彪都可以招呼兩下子,什麽杜聿銘,白崇禧, 廖瑤相, 陳明仁,鄭洞國和陳誠。 ”

如果林彪刺激了,如果很多國民黨將領遇到林彪都不可以招呼兩下子了,那麽,還能把國軍留在東北嗎?不把國軍留在東北,還能把國軍消滅在長江以北嗎?

給國軍以勝利的希望,讓國軍看到在東北勝利的可能性,國軍才會留在東北,“很多國民黨將領遇到林彪都可以招呼兩下子,什麽杜聿銘,白崇禧, 廖瑤相, 陳明仁,鄭洞國和陳誠”才會待在東北直到最後。

因此,在pta眼裏的林彪不刺激恰恰說明了林彪的戰略眼光不是一般人所及的,在香椿樹朋友眼裏的“很多國民黨將領遇到林彪都可以招呼兩下子”也恰恰證明了林彪的軍事戰略造詣。

沒有戰略思想的一介武夫就會追求刺激,但是有戰略思想的林彪就很清楚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戰術上打的刺激了痛快了,很多國民黨將領遇到林彪都不可以招呼兩下子了,很多國軍將領就會轉進了,把國軍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目的就不能實現了。

如果,粟裕在東北,如果粟裕在東北打的刺激,如果很多國民黨將領遇到粟裕都不可以招呼兩下子,很多國軍將領就會轉進了,美軍可以幫助國軍從海上運兵到東北,美軍當然也可以幫助國軍從海上運兵離開東北,那樣一來,共軍過長江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南北中國的可能性就會成為現實。

林彪和粟裕,指揮?戰略?誰強?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