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雪公主進了哈佛的時候,我們就不爬藤了
文章來源: soundofsilence2016-10-12 11:25:43

今年年初的時候,哈佛為首的很多學校,包括全部藤校,發表了一篇看上去高大上要改變整個高等教育和頂尖學校錄取的文章,叫做 turning the tide. 文章大意是要將關愛他人和尋求大眾的利益作為招生標準,要降低個人成就在錄取中的權重,更強調服務精神。所以相應的,提出減低個人表現的要求,重質不重量,不要學太多的AP/IB課程,不要太多的規劃,減少標準考試的要求,讓學生認為好學校不隻幾所,以減低惡性競爭。

這些說法表麵無懈可擊,義正詞嚴,實際上不過是攪渾水的伎倆而已。我們先回到大學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為什麽大學教育已經基本失敗來說。

大學教育主要的任務是教技能,不是教道德。道德教育不是不重要,但那時家庭和小學老師的事,是社會大環境的事。大學生選的課程,沒有一門是因為教授道德水準高,是因為教授是該領域的專家。所以大學生在大學的期望是學會知識和知識的應用,以及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就譬如你去LV店,不是去買白菜的,盡管白菜經常比LV 包對你有更大的好處。

大學和大學的錄取,在最近30 年的美國已經成了一個遊戲,而這遊戲的規則,不停被模糊,不是沒有原因的。這背後的推手有兩個:排名和種族平衡。

先說排名,US News 的排名從80 年代中期開始,之前並沒有排名這個東東,選學校也不難,喜歡誰家的球隊,爹上的什麽大學,都可以成為理由。各種圈子都有自己喜歡的學校,大家也相安無事,錄取率不知道有沒有人統計,當然好學校和差學校大致也有個數。各學校有自己的理念,按自己的方法教育學生,效果也不錯。然後,就來了這麽個排名。

US News 的排名,表麵看也不錯,好學校排的也很高,差的低,比較符合預期。是嗎?其實不過是這些排名看習慣了而已。然後又加上一些誘導作用,把假設變成現實。這個排名的方法是:誰家能花錢,能搶到最好的學生,然後讓他們順利畢業誰就贏。我們看看這幾樣的影響。

以耶魯為例,扣除通貨膨脹影響,耶魯1975 年的學費是 4000 刀,(12000 刀 按2000 年基準),到了2000 年,是25000 刀 (2000 年基準),到2015 年,是47000 刀 (34000 按2000 基準),學費的增長遠遠快於通貨膨脹,而1975-2000年教職工的工資考慮通脹因素也不過增加了4 倍,而學校從各種經費拿到的錢也從占總資金的12% 升至 25%。進來這麽多的錢為什麽還要漲學費呢?看看學校的體育館,宿舍等等就知道了。因為不花錢排名是上不去的。所以在1975 年,一個勤勞的孩子可以通過半工半讀無債讀完耶魯,現在是不可能的了。要能半工掙出學費,還上大學幹嘛啊?

再說搶學生。每年錄取結束,各藤都拿著自己個位數的錄取率炫耀,而這個數據幾乎是年年刷低,去年S 連5% 都不到,幾個大藤也遠低於10%。表麵上看來競爭太激烈了,實際上呢?我們先看看別的國家的數據。劍橋各方麵聲望不低於藤,2015 年劍橋錄取率21%, 如果去看看清華北大,大概都超過50%。那麽這些學校競爭就小了嗎?根本不是!英國大學報考有限製,不是想報幾個報幾個,而且劍橋和牛津隻能挑一個,沒有橫掃一說,至於清華北大,用中國的報考方法,誰敢沒事報著玩?估分不在差不多的區域,是根本不會報的。而美國各種學校用出渾身解數要讓學生報,所以其實根本沒戲的每年不少人不在乎報名費去報,在乎報名費?好吧,還可以找些理由把報名費也免了。如果規則透明,大家自己對比一下,估計沒戲也就不報了,那不好,所有就把錄取規則搞得玄而又玄,讓大家猜不著,比如:據了一堆2400 的,要一堆2100 的,理由多了: 領導力,少數族裔,LGBT,窮人家庭,哦,今年碰巧我們要個拉豎琴的。 所以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不試怎麽知道?報吧!既然沒把握就多多的報,學校錄取率一起刷。可還有接受率呢,那就更花哨了。稍微差一點的學校一看, 這哥們太牛了,一準有好的,不要!要不,先放候補,萬一前頭出問題,咱撿漏兒。好學校互相看看,這孩子會去H呢還是 Y呢?看看,哦,提前申請的是 Y, 估計喜歡 Y, 咱 H 找別人了。八仙過海各種神通,不過是不讓咱明白了好挑合適的報。

再說畢業率。這真是個笑話。畢業不畢業是學生夠不夠努力的問題,怎麽成了學校排名的因素?為了這個畢業率,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麽?再以耶魯為例,耶魯1976 年4 年畢業率76%,6年畢業率91%,到2009 級(2015 年統計數據)4 年畢業率88%,6 年畢業率97%。各學校提高畢業率的方法也是八仙過海,開設的專業五花八門,畢業了沒錯,用處多大呢?哈佛的數據比較全,我們來看看。今年的畢業生統計,哈佛畢業生大概一半的學生薪水不到5 萬,有16.8% 的人需要父母繼續資助,讓我們希望他們讀醫學院法學院去了。還有40% 的人預計需要父母幫補,隻有不到一半的人獨立。而不怎麽難進的密歇根大學工學院的學生薪水中位數在7萬左右。

所以文中提到的壓力來源,其實正是這些學校追求排名,操控錄取的結果,他們希望改變錄取規則來減壓,真是南轅北轍,少了硬指標,隻會讓學生更加不知道努力方向,更沒有確定性,更瘋狂申請更多的大學,根本不會減壓。哈佛目前因為精神問題而尋求幫助的比例已經不低:抑鬱症 18%,焦慮症16%, 其它各項加起來也有10%。那麽降低硬指標進來的學生怎麽保證能應對這樣的壓力?還是同時降低學術要求來照顧他們?而這些學校提倡的關愛,真是個笑話,請問你怎麽知道我去做義工是刷小時給大學看還是關愛那些人?是不是寫一篇聲淚俱下的文章就證明我特別的善良?為了家裏小狗生病吃不下的飯的人,可以對窮人的需要視而不見,這是善良還是不善良?即使退一步,學校有先進技術測試誰真的善良,關愛他人,缺少了各種學術的衡量,能保證這些人可以學到他們預期的東西,以後畢業可以至少獨立,再說改變世界嗎?還是隻有白雪公主的智商,隻好讓大家拚了老命去救她?當然,任何人都可以從哲學係或同性戀曆史研究專業畢業,然後呢?

當白雪公主們在哈佛改變世界的時候,我的孩子們就不去湊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