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快樂的孩子
文章來源: soundofsilence2015-03-13 10:35:59
有一些東西,我們總是假設我們會有的,而且永遠不會失去的,盡管我們從不這麽說。比如健康,比如能力,比如生命。所以在麵對短期的壓力的時候,幾乎都會選擇犧牲健康的捷徑:少睡覺,吃東西糊弄。。。而在選擇成就和生命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成就,因為,很簡單,生命是不會丟的嘛。真的嗎?這是我見到最普遍的言行不一的選擇。

常有名校學生自殺的消息,於是不管真的原因是什麽,大家的猜測都是學業壓力。這讓我很奇怪,什麽樣的教育,才能讓一個孩子為得C, 甚至 F 就選擇連命也不要了?這個如此的不值不是太明顯的麽?

想起一個笑話,是講人的價值的。人的價值到底能不能衡量,用什麽衡量呢?這個也許是很多人認同的。某人在美多年,因職業關係閱人無數,於是某日這麽斷言:你告訴我你的年齡和學曆,我就知道你大概值多少錢。他解釋,這是指別人的收入和財產。他大概真的可以知道人家掙多少錢,但是,人的價值是在這兒嗎?如果因為什麽原因,人不能掙錢了,是不是就沒有價值了?為了表明居家媽媽的價值,有人這麽算:廚師薪水若幹,保姆薪水若幹,清潔工薪水若幹,護士薪水若幹。。。。所有加起來,媽媽值多少錢。幽默一下也罷了,媽媽真的不過是保姆廚師清潔工嗎?

但這樣的觀念卻潛移默化到我們和孩子們的心理。孩子聰明伶俐,上GT 還跳級,媽媽出門都會高兩公分,孩子成績平平,媽媽要麽到處尋經問道,要麽盡量不提孩子。孩子的價值就是他們的分數,他們的獎杯數。如果這些沒有了,他們的價值也沒有了。

想起小時候見到的一幕。孩子跑太快,摔了一跤,媽媽立刻衝過去扶起孩子,拍拍膝蓋上的土,說,還好,褲子沒有摔破。我那時侯應該大概在小學,是個物質很貧乏的時代,但,我至今仍然不能理解,褲子怎麽可能比孩子重要?

當我們千萬次地問孩子:你怎麽還不寫作業,你怎麽又得不了A,你怎麽不象別人家的孩子,能得什麽獎的時候,我們就是在不停地告訴孩子,我更關心的是這些,不是你。難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負麵新聞看多了,當媽的有點心虛了,不敢給孩子加壓了,於是很多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讓孩子自己怎麽高興怎麽來,這總行了吧?如果孩子是城堡中的王子公主,我會大力支持這種做法。但一般孩子都不是。所以,我想,可能也不行。我們可以把家裏變成城堡,孩子變成公主王子,可他們總是要出去的,現實不會把他們當公主王子對待,那麽,他們怎麽快樂呢?

我想孩子當王子公主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5 歲,不過,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大童話世界,至少保證孩子可以當到小學畢業。在小學畢業典禮上,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上台領個什麽獎,所有的孩子都是特別的,好的,理所當然的。每個孩子都感覺很好。但也不過到此為止了。以後,孩子發現,這個世界原來是個騙局,原來沒有人告訴他他不夠好,不能得到什麽特殊的東西。長青藤說:be yourself. 結果他們不喜歡你這樣的self, 不要你。家長也在價值的壓力下,努力要把你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孩子的快樂就在不知不覺中逃得再也找不到了。這個落差,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挺過去的。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嗎?當然是。但特別就意味著不是一個模式的,不是都可以得 A 的,不是都數學出類拔萃的,不是都愛鋼琴的,不是都迷芭蕾的。我們一麵說孩子特別,一麵要讓他們不特別,孩子怎麽理解我們的迷茫呢?

孩子的價值是與他們俱來的,不在乎他們的IQ, EQ, 身高,美醜。他們是他們,這就是足夠的理由了。他們的價值不在他們擁有什麽,即使他們失去世界,他們仍然是神所愛的孩子,他們在這個世界,仍然有他們存在的理由,有他們生命的使命,是不能輕看的。如果他們這樣看自己為寶貴,而不是用外界的物質來判斷自己的價值,那麽他們的價值永遠不會消失,剩下的,就隻有怎麽做成自己該做的,讓自己的生命不浪費在過兩年自己會不記得或可以一笑了之的憂傷上。

當孩子沒有信仰的時候,其實他們的信仰常常是在家庭。當家庭給他們力量的時候,他們可以忍受很多的痛苦。但如果他們感覺家庭不在自己一邊的時候,希望就徹底沒有了。最近看一些文革舊事,有的人可以忍受肉體的折磨,精神的侮辱,最後自殺的原因,是家庭的背叛。現在的父母固然不會去揭發告密孩子,但當孩子需要的是安慰的時候,他是不是得到了指責?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是不是得到了冷漠?沒有父母會選擇故意這麽做,但在忙碌的生活中,在我們定睛在競爭的需要,別人給設定的標準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

孩子小時候,都是多麽容易快樂啊。媽媽抱著親一口,就可以得到一個大大的微笑,媽媽癢一下,就可以笑個不停。什麽時候,這些快樂的寶寶變成一個漠然的孩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