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入流與不入流
文章來源: SnowFallingOnWater2014-02-12 12:01:31
一說到海外華人有沒有融入社會,總有人第一個反應是:融入上流社會,穿著晚禮服,舉著水晶酒杯,和洋人聊的不亦樂乎。其實不然。就拿俺所在的加拿大來講,大部分人都是中層,有的收入高些,有的低些,但稅後差別不會太大。融入社會其實就是融入中層的圈子。
 
先是房子和車:
大部分中層都供得起房子,也買得起車。房子不一定是大的,車也不一定要新的。二手小點的房或condo也可以住得很舒適。二手車也比比皆是。 沒買的也不一定買不起,也許是攢夠錢再買(避免交房貸等等)。因為買房可以貸款,隻要兩人中有一人是中等的固定收入(指交稅的固定工作),並且信用良好,通常貸款是會批準的。(另:剛工作的還不行,要起碼交稅一年以上,你的記錄才會有)。買車亦如此,不能一次付清就貸款。有不少華人不喜歡貸款,但其實貸款有助提高你的信用度。信用度又是另一話題,今天就不說了。
 
然後是會當地的語言,不用細說了,語言不通如何融入?
 
有了房子,車和語言還不能算融入,還有個生活理念的融入:
本地人的法裔相對華人來說比較愛享受生活,同事們時不時會在下班後去 cinq à sept (指5 – 7點) 小聚一下,很多餐館都提供這個cinq à sept,有酒類和小食(比如花生什麽的),大家一起喝杯啤酒,聊下天,然後各自回家晚餐。 融入的概念是能夠在這類小聚中和別人有話題可聊,要能聊天就要留意新聞,知道大部分人的觀念,不同意沒關係,但要了解。還有新出的電影,也是個聊天的好話題。
 
了解當地的一些小約定習俗也有幫助
舉個例子:當地人的開車習慣是在左邊超車,然後回到中線。這樣把左線留著給需要開快的車。每次有人留在左線上慢吞吞地開,就總能看到後麵緊緊跟了輛車,一路迫得很緊,想讓前麵的車明白該轉線了。我個人並不認同跟車這種行為,但我也不會為了賭氣或特意要惹人發毛而去在左線上慢慢開。
 
再有有時要換線,有車讓我進了,我會舉下手表示謝謝。反之我讓別人,看到他舉下手也知道他在說謝謝。如果你開大卡車,人家看不到你舉手,就閃兩下燈,也是同一個謝。
 
還有進入室內時拉開門手留在門上確認後麵的人也扶到門才鬆手。曾聽過朋友講的笑話:前個人拉開門進去就鬆手,後麵的人手伸出去,門卻關上了。
 
有很多生活裏的小細節,注意到了,總是對人對己都有好處的。種族歧視肯定有,但大部分人還是好的,open minded. 你的行為可以改變別人的成見。This is my two cents. 
 
當然你如果對融入社會沒有興趣,那也是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