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看過的十本書(上)
文章來源: 北美君子2014-10-27 09:32:02

一個人,對自己一生中最早看過的幾本書,也許永遠不會忘記。

這些書,可能會對你最初思想的形成有過深遠影響,甚至可能會多多少少決定你今後的人生。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難以說清我最初看過的一些書對我的人生到底產生過什麽影響,但是我敢肯定,一定是有的。在那個歲數的大腦,就像一張白紙,書中的人物性格和評論觀點,會在這張“白紙”上留下影響你一生的痕跡。說出來大家別笑話,比如說,通過閱讀那些小說,最初形成的好人和壞人的定義,就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在對現今人物的個人判斷中用得著,沒有太大修正。

我仍然能清楚地記得我最早讀過的十本課外閱讀書籍,作者和閱讀的大概時間。這些書大多是小說。

                               

《暴風驟雨》  小學三年級剛結束的暑假,那時文革剛開始一年,母親擔心我暑假沒事幹會在外麵闖禍,問我暑假有什麽打算,我說想看小說。母親就從圖書館借回來一本書,周立波寫的《暴風驟雨》。當然,此周立波非現今紅遍內地的那位說秀的上海人周立波。可能大多數人都難以相信,《暴風驟雨》是我這一生中看的第一本小說,而且是在才念完三年小學閱讀的。至今,我都未弄明白,為什麽母親為我一個小學生借的第一本課外閱讀書籍,會是描寫農村土地改革的小說。還有,現在想起來感到奇怪的是,書中的絕大部份字我都能認識,而且也看得懂小說中寫的是什麽。那時,我雖然隻是一個孩子,從未去過東北農村,不知為什麽,卻能理解書中敘述的那些我從未見過的場景和事件。這本小說再現了發生在黑龍江省尚誌市元茂屯的土地改革,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如愛憎分明舍生忘死的趙玉林,敢鬥敢闖稍顯稚嫩的郭全海,實心實意又憨憨乎乎的白玉山,老實幽默又有點圓滑的老孫頭,以及罪惡累累陰險奸詐的韓老六。書中使我至今記得的細節,是對各戶分到的每匹牲口,菊花青,棗紅馬,強騾子和小毛驢,等家畜外貌脾性的生動描述,這可能和我從小就喜歡動物有關。我想,其他讀過這本書的人也一定會對那一段有深刻印象的。在那時還能看到周立波的《暴風驟雨》這本小說,可能和文革才開始,還沒大範圍抄書禁書有關。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幾個星期就看完了《暴風驟雨》,母親又借來了《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作者·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是書中兩位主人公卓婭和舒拉的母親。由書中所附的照片,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個留著男式短發,說不上長的好看的卓婭。而她的弟弟舒拉,卻算得上是長得英俊的。記得書中寫道,卓婭在學校最喜愛文學,讀過托爾斯泰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等人的作品,並有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後來卓婭參加了蘇聯共青團。德國入侵蘇聯後,她作為一個在莫斯科中學讀書的學生主動申請參加遊擊隊。卓婭被分配到西線戰鬥。194111月的一天,卓婭被派去德國騎兵團駐紮的一個村莊,在那裏卓婭試圖放火燒毀德軍馬廄。但當卓婭打算放火燒另一坐房屋的時候,德國人抓住了她,並把她帶到了總部。一個德軍指揮員用俄語審訊卓婭,卓婭自稱塔尼婭,並拒絕回答問題,結果她被德軍士兵用皮帶抽打,但她仍然拒絕回答。之後,她被帶到一個小木屋。當晚她光著腳隻穿著單衣,每隔一小時,就要被哨兵帶到雪地裏走15分鍾。次日,德軍給卓婭胸前掛上寫有縱火犯字樣的木板,帶到廣場上的絞刑架旁。在那裏,當著德軍和村民的麵,卓婭被絞死。次年,該村被蘇聯紅軍解放。卓婭被追授為蘇聯英雄,後被安葬在在莫斯科的新聖女公墓。卓婭的弟弟舒拉是一名蘇軍坦克手,後來在一次和德軍的戰鬥中犧牲了,也被評為蘇聯英雄。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卓婭被套上絞索和死後躺在地上的那兩張照片,還有就是卓婭被絞死前的那個夜晚,每隔一小時就赤腳單衣地被帶到雪地裏走的那個情節。說實話,作為一個孩子,當時看這樣的真實照片和殘酷折磨的描述,心裏是有點害怕的。同時也感到奇怪,好人怎麽會被壞人逮住殺死呢,那豈不是壞人勝了好人輸了?對德軍的壞印象也就是從那本書得來的,當然後來的阿爾巴尼亞的那些電影也加深了這種印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也可能是文革對於蘇聯的一些優秀的革命小說網開一麵的原因,抑或文革前剛剛結束的對這些蘇聯英雄學習的活動過去尚沒有多久,蘇聯的幾本好的小說在文革中沒有成為禁書。反正是在看完《卓婭和舒拉》後的第二年暑假,我剛上完小學四年級,住在隔壁院子我的發小的媽媽,她在市圖書館工作,又借了我一本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記得,剛拿到書,讀著封麵上的字時,奇怪阿姨怎麽會借這樣一本“工業”書籍給我。這部小說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為了保衛蘇維埃政權,保爾與父兄們一起馳騁疆場,同外國武裝幹涉者和白匪軍浴血奮戰;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麵前,他堅貞不屈;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勇往直前;在那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中, 他以全部熱情投入到和平勞動之中。雖然他曾經金戈鐵馬,血染疆場,但他不居功自傲, 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名利地位,隻想多為黨和人民做點事情。黨叫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調他當團幹部,他也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來幹。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犧牲愛情。說到保爾的愛情,就想起了書中描寫的那位漂亮的冬妮婭姑娘。君子初始對女人的那點感覺,現在想來,可能就是通過作者,對這位過氣的俄羅斯貴族小姐的細膩的描寫,而有所啟發的。 但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對冬妮婭的好感也慢慢變成了厭惡。當然,這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男主人公對冬妮婭的態度變化而改變的。現在回想起來,不禁質疑我的思想是不是太早熟了點,嗬嗬。

                                   

《烈火金剛》  在小學五年級結束的那個暑假,發小的母親又借來了劉流的發表在1958年的《烈火金剛》。剛讀了幾頁,就被其中精彩的故事給吸引住了。就是現在,還能清楚記得看這本小說時的那種癡迷和興奮勁。《烈火金剛》的寫作手法特別,是用明代小說的章回體手法,來寫作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燕趙大地上的一段故事。這部小說,就是在今日來看,也算極其特別。其文字敘述中,應用了“諸位”,“正是”“看官”等評書藝人在說書時使用的詞語。在寫作上,用了大量的人物,地點的說書式的細節描述。插敘,倒敘等講故事的寫作手法在書中隨處可見。每章的題目,應用了章回體小說常見的,兩句對稱的七言句作標題,如第一回 “史更新死而複生 趙連榮舍身成仁”。這種新穎的文體,深深吸引了我這個還未讀過四大名著的小學生。小說以1942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地裂山崩的·掃蕩戰爭爆發時,日軍回師我後方,集中兵力向冀中軍民進行滅絕人性的大掃蕩,展示了冀中軍民在殘酷鬥爭中從艱難走向勝利的曆程,敘述了傳奇式的抗戰故事。書中描寫的史更新,肖飛,丁尚武,解文華,何大拿和他的幾個子女,以及日軍豬頭小隊長,毛驢中隊長等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性格鮮明活潑。那時,君子尤其將原八路軍偵察員肖飛當作男神。你看他,英俊瀟灑,飛騎跨射格鬥擒拿,百發百中無所不能,腰挎一隻鏡麵盒子槍,腿上還綁著一隻緊急情況下防身用的小櫓子槍。曾一人飛騎一輛自行車,在日軍嚴密把守的縣城,曆經艱險,將為救八路軍排長史更新的盤尼西林藥買回;也曾在一次伏擊日軍的戰鬥中,用正規軍作戰的經驗,糾正了原八路軍騎兵排長丁尚武的指揮錯誤,挽救了眾民兵的的性命。肖飛的形象,在那時,就如現在美國孩子心目中的超人那樣,在君子心目中是如此被崇拜,以至於在學會騎自行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隻要蹬著自行車,就覺著自己是肖飛,將車騎的呼呼的。《烈火金剛》自1958年首次出版後,一直深受讀者歡迎,鑄就了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其小說後來又被評書家袁闊成再次評說。主人公肖飛、史更新、丁尚武等人發生的英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銀幕翻拍成電視劇及電影。隻是其影視作品,被君子視為慘不忍睹,實在不敢恭維,不知是否因為其原著中的各人物形象在心中太完美的緣故。

                                   

《苦菜花》  《苦菜花》是我在小學時代看的最後一本小說。之所以記得那麽清楚,是因為那時我隨著父母下放,回到家鄉農村小學繼續完成小學學習時,一個農村同學借我的。書已破舊,但尚未缺頁。《苦菜花》是作家馮德英的“三花”小說之一,還有兩部是《迎春花》和《山菊花》。說來慚愧,幾十年後,《苦菜花》一部洋洋三十萬字的小說留給我的最清晰的情節,不是小說中主人公娟子,薑永泉,柳八爺和他們的抗日故事,竟然是那個王柬之家的長工長鎖在一風雪之夜,悄悄溜進王柬之的妻子杏莉母親住的屋子偷情的身影……。那時上六年級的我13歲,對男女之事似懂非懂,但看到這一段卻覺得小心髒怦怦急跳,臉也紅了。就是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敘述保爾和冬妮婭的愛情也沒見過類似的描寫,這應該是我一生中最早看過的“黃段”了。後來還忍不住,又回來重讀了幾次那個敘述“長工風雪夜偷情女主人”的段落。等到文革中期,聽說馮德英被打倒了,因為他在“三花”小說中寫了不堪入目的下流情節,心中還頗有同感。說實話,在文革前的所有的革命作家中,馮德英算是最大膽敢寫的一位了。後來聽說,在《迎春花》中,男女間的那件事情寫的比《苦菜花》更露骨,還又特地借閱了《迎春花》,果真如此, 但此時已無心跳麵紅的感覺。也讀過英國作家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書,小說中更明顯的對男女性愛的描寫再也沒有勾起我對《苦菜花》中那種情節描寫的反應了。我想,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讀一本書,對這本書中印象最深的情節段落以及讀後感,應該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