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鮮的回憶: 河豚
文章來源: 北美君子2014-04-24 16:29:07



隨著春汛的到來,往年這個時候,正是長江下遊江南一帶品嚐長江三鮮之時。

長江三鮮為河豚,刀魚,鰣魚。

最先上市的是河豚。雖然河豚一年四季都能在江中捕撈到,但以二到四月份為最佳品嚐時節,因為此時的河豚多個大肥碩,味道也最鮮美。宋代蘇東坡有詩雲: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是一種肉味極為鮮美的洄遊性魚類,被譽為魚中極品,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上等佳肴。野生河豚魚為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以貝類、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多棲息於沿海及河口附近,春季溯河至長江繁殖。

河豚肉質雖鮮美但有劇毒,尤以肝髒和魚子為最,但河豚的肝髒和魚子又恰是最好吃的部份。民間有“拚死吃河豚”一說,足可見其美味到何種程度。

過去,大戶人家購得河豚回來,會請專門會燒河豚的廚師回家來做這道菜。雖然這類廚師沒有現在流行的執照之類的證書,但這些有名的燒河豚廚師在當地都家喻戶曉,隻有信得過的廚師才會被請去掌勺,因為這是人命關天的一道菜。

做這道菜最關鍵的程序就是清洗。清洗時,廚師都是遠離人群也不讓貓狗靠近。河豚燒好後,廚師先吃一塊。半小時後,如廚師沒中毒跡象,他才會讓食客們品嚐。這是燒河豚魚的規矩,一直流傳至今。

燒河豚必須用配菜,其配菜很特別,是青菜。青菜必須是江南特有的那個品種,個小,葉深綠,表麵不平,扒地長。這種青菜經霜打後吃起來特香又甜。要放很多青菜和河豚一起燒,燒河豚的名廚會將青菜的味道燒得不輸河豚魚主菜。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碗河豚燒青菜,先吃完的往往是青菜,因為河豚魚的鮮味都跑到青菜裏了,這是河豚燒青菜這個佳肴的一個特點。

我第一次“拚死吃河豚”是1970年在我的江南家鄉老家。

那時我十多歲隨父母下放到我父親家鄉,陪著他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父親選擇回老家接受思想改造,是因為在家鄉本土,遠近親戚多,熟人朋友也多,可以得到照顧少吃苦。情況也確實這樣。父親一向為人禮貌熱情謙遜,回到當地後,家鄉的父老鄉親對待我父母非常熱情,從沒把他的下放當做落難來看待。以前熟悉的人更加來往密切,稍為生疏的後生則對父親恭恭敬敬,年長的左鄰右舍還用舊時的稱呼喚父親為“少爺”,公社幹部仍將我父親當省城的大官來對待,安排農活時生產隊長則非常照顧父親不讓他幹重活,左鄰右舍平時有什麽好吃的總會想到我家。這些當然多少還是因著我爺爺奶奶多年積下來的人緣和我父親在家鄉的口碑之故。下放農村前,不管家鄉何人上省城找我父親辦事,家鄉父母官,公社大隊幹部,抑或親朋老家鄰居,父親都一律竭誠招待,盡量幫助解決問題。

當時,肉類海魚還要憑票供應,家禽鮮魚類在當地雖是土產但價格相對昂貴。所以就是地處魚米之鄉,平時飯菜葷腥也難以見到,大家肚裏都沒油水。

記得那是一個冬末的傍晚,我放學回來後見著家中多了一些人,氣氛也與往日不同有點神神叨叨的。這些聚在我家的人我都認識,有幾位是下放此地的其他省級幹部,有幾位是當地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基層幹部,還有一位公社食堂燒飯的廚師在灶房忙碌著,從內飄出一股從未聞過的魚香氣味。大家坐在那說著笑著,卻不時地拿眼睛瞟向灶間。到了吃晚飯時間,隻見每人捧著一大茶缸子回家去了。這時,父母招呼我們幾個孩子,告訴說今晚吃河豚魚。飯桌上才知道,那是幾個大隊生產隊幹部托人買了一些河豚,特地請公社食堂這位有名的廚師來我家燒,讓這幾個從省城來的下放幹部嚐嚐鮮,順便也巴結一下公社幹部。父母還囑咐別說出去,因為那時大家的日子都過得都很清苦,讓別人知道了怕影響不好。那頓河豚魚燒青菜的美味至今還留存在味蕾上,奇怪的是以後再也沒品嚐到比這次燒得更好的河豚魚了。

聽母親說,外婆雖出生大戶人家,卻跟廚師後麵學會了燒河豚。但外婆沒有將這門廚藝傳給母親,因為燒這個菜不僅難而且危險。母親對清洗和燒河豚魚的步驟,也僅記得一定先要將魚的眼睛去除和魚血洗幹淨,至於怎樣將有毒的魚肝魚子魚皮去掉毒性最後燒出美味的河豚佳肴,母親一無所知。

盡管廚師這樣仔細小心,過去每年還是時有因吃河豚而中毒死人的悲劇發生。過去也有人用吃河豚魚子作為自殺的手段。這兩種情況死的人我小時都見過。中毒的人神誌不清,很奇怪的是每個人的肚子都膨得老大,民間傳說那是因為河豚魚子在肚子內越脹越大的緣故。中毒後抬到醫院也無藥可救,就眼睜睜的看著那些人死去。那時,也見過誤食晾幹的河豚魚子死亡的貓,死貓的肚子也是鼓得老大。一直到上了醫學院才知道,那是因為河豚的內髒含有神經毒素的原因。

現在國內的野生河豚魚根本看不到了,好像市場上也從來沒有賣過。能弄到的都是個體養殖的,必須去養殖場才能買到,還昂貴得很。2009年回國後吃過一次,那味道根本沒法和野生的比,背後說句不中聽的話,那所謂的河豚就和其他魚的味道沒多大區別,其野生河豚特有的鮮味已蕩然無存。

昨天和國內通話得知,有鄉下親戚特地開車到省城,送燒好的河豚魚給我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嚐鮮。老母親不願一人獨享,又送了一份給了我老嶽母。

有感此事,寫下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