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民國那些風流人物隨想(十)
文章來源: 不見人煙隻見花2013-04-12 22:05:38
人類曆史中,有無數的巨人。

他們或創建偉大王朝之帝王,或縱橫疆場,戰無不勝之統帥;他們或治國安邦輔佐盛世之賢臣,或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於即倒之猛士;他們或開宗立派,創建學說之宗師,或俠肝義膽,豪氣衝天之俠客。。。。

然而,有那麽幾個人,也就隻有那麽幾個人:

他們不是帝王,不是將軍,他們沒有用刀劍征服過半寸土地,但他們卻用話語占領了無數人的心田;

他們不是最智慧的宗師,也沒有一顆激烈澎湃的心,但他們的智慧卻直指人們的心靈,並告訴人們如何使心靈變得平靜而強大;

他們在當世並不顯赫,甚至很卑微,然而,在他們的身後,透過深邃的曆史風煙,他們的身影卻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以至於超越了一切帝王將相和蓋世英豪,成為巨人中的巨人!

孔子,就是這麽幾個人中的一個!

在他身後兩千多年的今天,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個星球上,你也許不知道秦始皇,你也許不知道奧古斯都;你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你可以不知道阿基米德;但隻要你不是文盲,你就一定會知道孔子,就如同你一定會知道耶穌一樣。

可是,為什麽是孔子,憑什麽是孔子,擁有如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聖人地位呢?這是中國文明史中的一個重大命題。就如同研究宗教對於研究西方曆史的重要性一樣,我們隻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才有可能明白,在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裏,中國發生的那麽多故事是怎麽回事。

我知道,一提起孔子,無非是那些禮啊,仁啊,義啊的,現代的很多人很不感冒。那些用現代科學武裝起來的頭腦,那些對西方價值觀推崇備至的人們,對這些“陳腐”的東西從來是不屑一顧的。其實這很正常,人類現在所處的階段就如同人之所處於青春期:健壯,反叛,自以為是!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種種好處,早已使我們的心靈因為過多的物質雜草而迷失。人們往往以為,現代科學既然能滿足我們對物質的需求,也同樣可以滿足我們對精神的需求。

可事實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下,金碧輝煌的尋歡場所,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疲憊的麵孔;虛幻的網絡空間,幽暗的熒屏麵前,掙紮著是坨坨萎靡和空虛的靈魂;人們變換著花樣地快樂,人們變換著花樣地痛苦。如此而已!這就是現代科學帶給人類的。科學可以解決人們物質的需要,但不能解決人們精神的安寧。科學戰勝了宗教,其實那隻是科學崇拜者們的錯覺和一廂情願!

所以,今天的我們還是要靜下心來談仁,談義,談禮!隻要人們還貪婪,軟弱,自私!


 我們知道和孔子聯係最緊密的一個詞可能就是這個——“克己複禮”。接著上章辜鴻銘所說的孔教的好處,我們就先從這個“禮”說起吧!

說到禮,我們現代人的反映應該是禮貌,禮節和封建禮教。前兩個好理解,對於封建禮教呢,恐怕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拜五四新文化運動所賜,我們的腦海中一般馬上會跳出一個詞:吃人的封建禮教。聯想再豐富些呢,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麵:年輕的寡婦,在寂靜的深夜,被情欲煎熬,拿著一把銅錢散在地上,一枚一枚地撿回來,然後,再散落,再撿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銅錢磨薄了,青春枯槁了。。。

這就是一百多年來,我們對先人們那偉大的政治智慧的一種極度簡單和粗暴的詮釋。這也是五四運動中的胡適們,魯迅們犯下的“罪過”。到了二十一世紀,傳統文化應該得到正本清源!

讓我們稍微捋順一下禮的演化過程,然後,再看看這個禮到底吃不吃人。

禮,始於周公製禮。當然,在周公製禮之前,已經有了夏禮和商禮。但隻有到了周公這裏,這位易學大師,把禮和《周易》的位置觀念完美結合。於是,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的政治製度禮法,產生了。至此,禮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禮貌,禮節,而是一種十分深刻的思想,一種超越時空的治國理念。

這是一個及其天才的設計。這套禮法更近似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全民守則。那些涵蓋了吃飯,穿衣,出行,奏樂等等日常生活方麵的規章製度,乍看起來,都不難遵守。但你一旦遵守了這些規則,就相當於接受了一種心理暗示:就是各個階層的人們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大家都老老實實地在自己的位置(或者說小籠子)裏呆著,不要鬧事,國家即可安定了。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或者說,對國家統治最危險的人,為他們設計的禮儀也最繁瑣。而平民百姓的政治地位不高,禮儀也就簡單,所謂禮不下庶人。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那個等級森嚴,尊卑分明的年代,禮法這種政治製度無疑像一縷和煦的春風,以最平和的方式把冰冷的等級製度吹暖,使得即使在最底層的人們,也能找到屬於他的文明和尊嚴。如果我們去對比一下同時期的亞述人,以色列人,甚至幾百年後的雅典城邦,就會發現周公製禮是一項多麽偉大和天才的政治創舉!

到了孔子的年代,已經開始禮壞樂崩了。於是,孔子高呼克己複禮。孔子曾謙虛地說:我隻是追隨周公。其實,我們後人尊孔子而不是周公為聖人是有道理的。這是因為,是孔子將周禮由周公的政治製度轉化為了儒家的個人修養。而這種以禮的方式對人們心靈的陶冶,與釋迦牟尼,與基督耶穌對人們內心的化育沒什麽分別。所以,我們稱孔子為聖人。

至此,不再是禮不下庶人

至此,禮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品格修養。

至此,中國人在今後的兩千年中,成為世界上真正的文明人!

到了宋明,那幾個老先生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指導思想下,才把禮漸漸地演化成了文章開頭時描述的吃人的禮教。可他們錯了嗎?我們暫不在這裏探討。

剛才提到的那種吃人的現象有沒有?我相信有!但那不是禮的全部,甚至連禮的真正內核都不沾!

其實,隻要我們隨便翻開一本明清小說,就會發現,那個撒銅錢的寡婦並不是那個“吃人”禮教下的代表。相反,我們知道,大官人西門慶死後,他的女人們都沒有深夜撒銅錢,而是各自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又超過2頁了,待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