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小感
文章來源: 飛花落夢2014-11-16 00:47:16

 

周五去參加一個午餐聚會,邀請信收到了多次,一直對她們這個群體很感興趣, 這次聚餐在公司附近的一個日本料理店,於是欣欣然就去了.

大約有七位大媽, 我用詞沒有去刻意誇張,  也就是她們是更接近大媽形象的中年女人,不像有些網友在網上貼所謂大媽照, 你本來想帶著戲謔的心態去觀望的, 結果點進去後, 明明看到一位看上去比自己要年輕漂亮的媽媽, 心中立馬有了 PIA她的想法。

坐在一起不到半小時,就知道了這樣的信息,大媽們都在五十歲以上,幾個工程師,一個中醫,一個中文學校的中文教師,同時在一家裝修公司兼職,沒有一個是全職在家的。我們的傳統常常是,最初認識一個人,你先好奇他/她多大了,然後是他/她是做什麽的,然後是幾個孩子,孩子大多,孩子做什麽,最後你好奇他/她叫什麽名字。當然認識之初都是介紹名字的,但習慣上好像並不介意對方叫什麽,除非對他/她感到興趣。

大媽們最牛的孩子中有一個今年剛剛去了麻省理工,一個在哈佛讀大三,一個在普林斯頓讀大二。還有幾個就沒有提在哪所了,據說別人家的孩子是神奇的生物,你永遠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好。不去大藤的媽媽大概都不好意思提自己孩子的學校了。大媽們最大的孩子二十六歲,最小的十六歲了。

我看人常常先看外表,因為看不到自己,所以就敢妄自對別人在心底下評論。大媽們有兩位皮膚細膩白皙,也隻有這兩位化了淡妝,染了頭發,其餘的都是本色,也就是皮膚暗黃,頭發裏有不少白絲,牙齒顏色也和皮膚很相配。在已經習慣的觀念裏,女人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比喻,比如,十幾歲是花苞,二十多是鮮花,三十歲是果實,四十歲是豆腐渣,五十大媽/大娘,六十老嫗,七十歲好像沒有什麽特別的比喻,同七十歲的男人一樣被稱作古來稀,在一些舊式的稱呼中,有知識的老年女人甚至會被稱作先生,幹脆沒有了性別。在紅樓夢裏,曹雪芹借賈寶玉把女人分得更明確,珍珠和魚眼珠。被許多人嘲諷作劉姥姥的劉曉慶說過,中國的女人太早的放棄自己了,我覺得她這句說得非常好。

正在我分神的當兒,姍姍來遲一個韓國人,卷發,也是化妝過的,淡藍的裙,身材非常好,我們幾個的眼神一下就被引過去了,介紹她的大媽第一句就是,這位某某,總是那麽漂亮。韓國人來之前組織聚餐的大媽就說要講英文的,結果她誇了韓國人後,自己就換座位溜到一邊去了,韓國人左邊空著,右邊就是我,其餘的大媽們顧自講著中文,沒怎麽有人和韓國人說話,無奈,我和她聊起來了,請人家來,總得有中國人和她聊天吧。

很驚訝的得知她也是五十歲以上了,三個孩子,生了孩子後就一直是全職媽媽,如今老大二十四歲了,最小的也快上大學了。她沒有說她的孩子在哪裏上學,隻說他們不太喜歡學習,她也不太推他們,如今老大還每天回家吃飯,時不時要求她給他做什麽飯菜。周圍的大媽們邊吃邊聊,和她聊的時候,看她時不時停下說話,我想到老大常對我說的一句,Dont talk when you eat,刻意看了一下周圍的大媽們,都是無所顧忌。而我,也好像很久沒有注意這些了。

回來後,收到一封組織聚餐的大媽的電子郵件,感謝我陪韓國大媽聊天。我想她真是故意換座位的,我懶得去猜測為什麽。

之後的一整天,那位韓國大媽的自在悠然的神態和猶如二十幾歲年輕人一樣的腰身一直在我眼前晃,我認識的韓國女人幾乎都是在家媽媽,去過的她們的家幾乎都是一塵不染,而且她們也都是化著妝,衣服很有女人味,說話聲音很輕,很平和。而這位是我第一次見到的五十歲以上的。

優雅的五十以上的中國大媽肯定也很多,我生活中見到的卻沒有幾個。每每看到普通的大媽,就在想,等我老去,會不會和她一樣?側麵望過去,最突出的是腹部,千篇一率的短發,站立的時候,身姿總有些歪斜,說話的時候,神態總有打探的意思。。

很難定義普通人優雅的老去究竟是什麽樣子的,你不是林青霞,不是秦怡,無須照她們的形象套用。外在上,臃腫的腰身也是可以克服的,網上已經有不少勵誌的例子,鍛煉不僅減肥,還可以幫助塑造好的體態;可是內在上的優雅呢? 這個不敢妄說,我想至少,當大媽們相見不再先亮出自己的職業,孩子的學校,不再有意無意提及自己的名包的價格,或是老公的工作,換句話說,當你的眼中,金錢和地位不再是首要關注的,更多是生活本身的時候,我想大媽的神態會優雅很多。

生活本身是什麽,我想應該是一頓細致烹飪的晚餐,一張幹淨漂亮的桌布,在孩子成績考壞的時候,一句溫和的鼓勵,在孩子試圖逃脫彈琴的時候,耐心坐下來,和他一起再次找到彈琴的樂趣,是在一個下午,和老公一起聊天喝茶,一起讀自己喜歡的書,是和孩子一起掛聖誕節飾品,一起唱歌。猶如一個兒童讀物Fancy Nancy裏類似,生活本身也是有plain 方式和  fancy方式的,隻是為了生存的plain 方式的生活,一定不會讓你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