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媽媽還是全職媽媽
文章來源: 飛花落夢2014-03-16 01:03:08


這個話題很老,卻總是時而被人提起,大體看了一下城頭一篇剩女嫁到美國做封建婦女的文章,沒有看完,所以不對此發言,但令人聯想關於在職媽媽還是全職媽媽的話題。

首先對這個問題,很多人其實沒有多少選擇。博士畢業答辯前後,有幾個月時間呆在家裏改寫論文,順便照顧當時隻有2歲的老大,那段日子非常開心,認識了許多在家媽媽,她們幾乎都是生物博士後們的太太,沒有多少人有工作許可。周末我曾跟隨她們去教堂,才知道她們是為了學英語,有老美教她們讀書,她們大多是本科畢業許多年的,四級考過之後,就再也沒有碰過英文書,所以很多人連英文單詞都記不住多少了。所以呆在家裏是無奈的選擇,我了解到的她們的擔憂就是,如果最終回國,她們在美的四五年裏,除了生了一到兩個孩子,幾乎沒有任何積累,回去找工作都難;如果她們的老公拿到綠卡,順利找到工作,她們自己究竟再讀個什麽專業。被迫的相夫教子,看似快樂的背後還是有許多憂慮。

後來認識到的在家媽媽大多是老公有比較好的收入,但自己要麽專業不好找工,要麽再上學太難,權衡利弊,最終選擇呆在家裏的,自己的工作變成操持家務,狠推孩子,目標是科學喂養一大家,並把孩子推到大藤去。我很羨慕這一類在家媽媽,有時候沒有選擇的選擇反而是最讓自己就心安的,反正沒有什麽好失去的,剩下的全是獲得。很喜歡和這樣的媽媽們聊天,能和她們學習到大套的推孩子真經。

隻有一個媽媽是自主選擇呆在家裏。她法學院畢業,算是青少年時期出國的,思想上比普通老中西化得多些。她的方式應該和很多老美類似,生孩子之後就專心照顧孩子,同時接二連三的又生了兩個,並打算孩子長大些再出去工作。

個人覺得老中的方式對女人還是非常苛刻的。老毛當年婦女頂半個天的口號,忽悠了幾代人,雖然鼓舞了真正有事業心的女性,讓她們走出家庭的桎鋯,為社會做了貢獻,但也害苦了許多胸無大誌,內心隻想嫁個傾心人,為他擦汗遞茶的小女人們,讓她們潛意識裏多了些不去爭取頂半邊天,就是不上進的愧疚。結果是,碩士博士的讀了,工作也有了,內心其實還是渴望自己能夠呆在家裏,悠閑的做些插花,製些糕點,站在蕾絲窗簾邊,看夕陽,等著老公孩子回家。這樣的媽媽們其實是最糾結的,最辛苦的,在工作中不甘落後,回到家裏一樣的相夫教子。 一邊是習慣了緊趕慢趕的生活方式, 當然還有源源流入腰包的白花花的銀子,真正要放棄不是那麽容易的,另一麵,小女人式的渴望時而冒出來作祟,最重要的還有幼小孩子去學校時哭哭啼啼的可憐樣子,究竟在家好還是工作好的選擇是令人頭痛的。

這個煩擾人的事情不是個人選擇那麽簡單,其實更多是個社會問題。為什麽社會把女人更多的推向職業,把育兒,尤其是嬰兒時期的孩子推向社會,比如學校,家政服務等,為什麽這原本是社會小單元,家庭內部的事情,變成了盈利的職業?在中國,產假隻有四個月,在美國,隻有三個月,生命更替的一個重要過程並沒有被政府重視,各項福利也並不支持生育,無論在母親還是在父親。比如,媽媽們不願意辭職的很大原因也是因為重返職場太難,父親們不是那麽支持太太離職,還是經濟原因,他們並不會因此多加福利,換句話說,全職媽媽沒有得到實際的社會回饋。

婦女運動,女權主義解放了婦女,讓女人在經濟上不必依賴男人,但新的枷鎖重生,精神上的,經濟上的。女人的社會創造價值和從支持家庭內部創造給社會的價值,究竟哪個更高,很難評論。比如,韓國,台灣,日本,女性傳統上是結婚後呆在家裏,這三個地方的科技經濟都非常先進。美國,中國從意識形態到經濟上,都更支持女人經濟自立,也是很強的國度。

既然如此,究竟做全職媽媽還是在職媽媽,對於你我一般胸無大誌的人,就不必煩擾了。有班可上,就高高興興的去,下班後,不談工作,盡可能圍著老公孩子轉,也不必在全職媽媽那裏有意無意的露自己掙的銀子; 沒班可上,自己其實一樣的有社會價值,不必羨慕他人的生活,但曬自己帶孩子騎馬,曬悠然的時候要低調,別讓人從中解讀出在職媽媽們好像生活在苦海中。。。

工作了十幾二十年的轉而改做家庭婦女的,就更沒有什麽好說的了,懂得職場的艱辛,煉曆多,反而寬容,更珍惜家庭中的溫馨,給老公孩子更貼心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