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
文章來源: 亭亭淨植2015-06-18 13:14:51


-- 5.2015 --

<<美食家>> 是陸文夫八十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說.
一個名稱有了個家字, 就比較高大上了, 其實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吃貨.

小說描述了一個除了吃, 對其它沒有任何興趣, 也一無所長的的資本家富二代朱自冶的一生經曆.
他因吃保住了性命, 因吃找到了老婆, 因吃被批鬥,最後因吃當上了烹飪學會的會長.

故事曆經了數個曆史階段, 從抗日戰爭起,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文風生動幽默, 市民生活的苦澀用詼諧的言語表達, 輕鬆中見犀利, 笑聲中有深思. 陸文夫說自己是“糖醋現實主義”, 這個稱呼真是很有滋味呢.

舉個栗子, 書中描寫無產階級高小庭和資本家朱自冶打招呼的場麵,
“他老遠便掏出三炮台香煙遞過來,我連忙摸出雙斧牌香煙把它擋回去。”三炮台是英美煙草公司的牌子, 雙斧是國產煙.
後來還有一次, “他掏出一根前門牌塞過來,被我用飛馬牌擋回去”前門牌最初也是英美煙草公司的牌子, 飛馬牌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國產高檔煙.
就這樣, 把對朱自冶一直耿耿於懷的高小庭的心態, 別具一格的表現出來.

小說是以蘇州為背景地, 因而帶著許多蘇州特有的文化與風土人情.
文字中夾雜著一些吳儂軟語, 什麽饞癆坯, 泔腳桶,煙紙店, 狗皮搗灶.
對評彈女演員坐人力車去書場表演的描繪也是栩栩如生. “她們臉施脂粉,細眉朱唇,身穿旗袍,懷抱琵琶,即使到了書場門口,阿二也不減低車速,而是突然夾緊車杠,上身向後一仰,嚓嚓掣動兩步,平穩地停在書場門口的台階前,就像上海牌的小轎車戛然而止似的...... 女演員抱著琵琶下車, 腰肢擺扭,美目流眄,高跟鞋橐橐幾聲,便消失在書場的珠簾裏。那神態有一種很高雅的氣派,而且很美。”
書中還提到滑稽戲, 原來以為那是上海的特色, 沒想到它竟然源於蘇州.

書名既然叫<<美食家>>, 當然少不了對蘇州的飲食文化,美食和風味小吃的介紹.
“蘇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結構。比如說開始的時候是冷盆,接下來是熱炒,熱炒之後是甜食,甜食的後麵是大菜,大菜的後麵是點心,最後以一盆大湯作總結。”
石家飯店的鲃肺湯,楓橋鎮的大麵,常熟的花子雞, 馬詠齋的野味, 陸稿薦的乳腐醬方,采芝齋的蝦子鯗魚 ......
聽說過“三套鴨”嗎, 便是把一隻鴿子塞在雞肚裏, 再把雞塞到鴨肚裏, 燒好之後看上去是一隻碩大的整鴨趴在盆裏。
真讓人一邊看, 一邊咽口水.

生活在如此美味無比的地方, 吃貨朱自冶幸福的小資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他是不睡懶覺的. 因為他要去朱鴻興去吃頭湯麵.
什麽是頭湯麵呢? “千碗麵,一鍋湯。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話,那麵湯就糊了,下出來的麵就不那麽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麵湯氣。”
一日之計在於晨, 對於吃貨朱自冶來說, 如果吃下一碗有麵湯氣的麵,那是會整天精神不振的.

記得電影<< You've Got Mail>>裏麵, 男主Joe一早去Starbucks買咖啡的場景. 
背景有著一段非常精辟經典的敘述. 無數個選擇來買一杯咖啡, Short, tall, light, dark, caf, decaf, low-fat, non-fat,etc. $2.95 不僅是一杯咖啡, but an absolutely defining sense of self ...

你吃什麽確定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如何點吃的便是對你的一個簡單概括.

在蘇州麵館裏點麵是有講究的.
“硬麵,爛麵,寬湯,緊湯,拌麵;重青(多放蒜葉),免青(不要放蒜葉),重油(多放點油),清淡點(少放油),重麵輕交(麵多些,交頭少點),重交輕麵(交頭多,麵少點),過橋——交頭不能蓋在麵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隻盤子裏,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好像是通過一頂石拱橋才跑到你嘴裏......”
朱自冶的Self Definition就是,“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交要過橋,硬點!”

吃罷以後再坐上人力車,到閶門石路去蹲茶樓。紅木桌, 大藤椅, 水是天落水,洞庭東山的茶,瓦罐煮水,鬆枝當燃料,宜興出產的紫砂壺裏泡茶。

然後便是午飯了. 吃貨的午飯是以品味為主, 叫“吃點味道”。
“吃的時候最多隻喝幾杯花雕,白酒點滴不沾,因為喝了白酒之後嘴辣舌麻,味覺遲鈍,就品不出那滋味之中千分之幾的差別!”

午飯以後,便是進澡堂了.
冬天有蒸氣,夏天在一隻華生老牌的大吊扇下, 躺在木板上, “任人上摩下擦,伸拳屈腿,左轉右側,放倒扶起,”然後是, “一整套的繁文縟節,捏腳、拿筋、敲膀、捶腿。” 朱自冶在心曠神怡中,漸漸入睡。

晚飯是不上菜館的,而是上酒店。因為要開懷暢飲,一醉之後可以呼呼大睡,不會失眠。那時的蘇州酒店賣酒不賣菜. 於是朱自冶便雇傭跑街的, 到四下去收集各種風味小吃來下酒.

朱自冶吃了四十多年的飯,從來就不是為了填飽肚皮,而是為了“吃點味道”。吃菜要吃心,吃魚要吃尾,吃蛋不吃黃,吃肉不吃肥,還少不了蘑菇與火腿。他說, “吃東西是要講究餘味的,青橄欖有什麽吃頭?不甜不成,不酥不脆,就是因為吃了之後嘴裏有一股清香,取其餘味。”

一個人的成功秘訣, 除了天賦, 還需要勤奮和巨大的熱情.上天賦予了朱自冶吃客的資本, 他曆盡了各種艱險, 對美食的潛心研究孜孜不倦, 對吃保持著始終如一的摯愛, 最終讓他成了烹飪學會會長, 走上了專業道路。

一個從未動過手的人, 卻給廚師們上課, 傳授烹飪的秘笈.
朱自冶說, “做菜最難的一點就是放鹽.”一般人都知道,鹽的作用是吊百味. 他這樣解釋說, “鹽把百味吊出之後,它本身就隱而不見,從來也沒有人在鹹淡適中的菜裏吃出鹽味.”
真理啊! 如此美味的話, 讓人茅塞頓開. 就像書中說的, “把菜的豐富內容用一種極其淡雅的形式加以表現,在極盡雕琢之後使其返乎自然。”

朱自冶的老婆對朱有一句非常好的總結, “你聽他瞎吹,他這人是宜興的夜壺,獨出一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