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是你我他?: )——小考“儂”字
文章來源: 阿留2015-09-14 11:41:26

昨日劍兄詩中用了“儂”字,從現代吳越方言,作“你”解。曲師指出“儂”在古詩文裏多作“我”解,並舉了《葬花詞》一例。讀之很詫異於其語義古今居然“滿擰”。遂作小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從古詩中看,“儂”這個字,確實發源於吳越。比如晉末南朝初的《子夜吳歌》就多次使用(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83107/9772488.htm)。因東晉偏安江南,逐步被中原文人熟悉和采用。後世元稹一首含“儂”字的七絕中,也特提到“戲作吳吟”。這首不像杜甫的“吳音”那樣成為拗律,而是完全合律的,“吳”的味道全在兩個“儂”字上。看來“儂”確實是江南的招牌字哈。

但是,當時“儂”字的含義比後世廣泛,指代第1,2,3 人稱的情況都有。搜韻對”吳儂“一詞的注釋中講,吳越人士喜歡用”儂“這個字,有”我儂“、”爾儂“、”渠儂(他)“,於是其他地方的人造了“吳儂”這個詞,突出其語言特點。

“儂”作第一人稱,樂府詩中多是情詩,與“郎”,“歡”相對,女子自稱。因此後世的解釋中有一個說法,講其含義通”奴“,不無道理。讀到劉禹錫一首,頗有民歌風,很喜歡,作為一例:

淮陰行五首(幷引) 其四(唐·劉禹錫):
何物令羨,羨郎船尾燕。銜泥趂檣竿,宿食長相見。
 
作第二或第三人稱,如:
 
送趙希郮(宋·王質)  顯示自動注釋

集英殿下識乃翁,遺愛樓前又識

這裏的“儂”,從標題和上下文“乃翁”來看,隻能作“你”解。此處”集英殿“是北宋舉行殿試的地方,”遺愛樓“很可能是黃州遺愛湖邊的樓閣。

 

前溪歌(南北朝·包明月)  

當曙與未曙,百鳥啼窗前。獨眠抱被歎,憶我懷中。單情何時雙。”

這裏的”儂“,顯然不再是”我“,解成”你“或”她“似均可。
 
大家都熟悉管道升的“你儂我儂”詞,其實唐詩中就有類似的用法了:
 
力疾山下吳邨看杏花十九首 其七(唐·司空圖)
白衫裁袖本教寬,朱紫由來亦一般。王老小兒吹笛看,我儂試舞看。
 
確定作第三人稱的有”新儂“,”舊儂“,”無儂不握扇“,這裏的”儂“可以解為”人“
 
尋陽樂(南北朝末隋初·名氏)
雞亭故儂去,九裏還。送一卻迎兩,有暫時閑。
這首注釋解釋為新舊情人,似乎不大通;“送一卻迎兩”啊,一下子來了倆情人還不打架?
 
子夜四時歌 夏歌二十首 其一十六(魏晉末南北朝初·名氏)
 
赫赫盛陽月,不握扇。窈窕瑤台女,冶遊戲涼殿

有趣的是,元稹的一首排律裏竟然用了“牛儂”這個詞,和“蠶妾”相對,猜大概是“牛倌”“蠶婦”的意思?類似的用法還有“兒儂”。

所以,古詩中的“儂”字涵蓋了“你我他”,具體的解釋恐怕要看上下文才可確定之。作“我”的情況多些,大概是因為情詩裏多與“奴”同義。而“儂家”裏的“儂”,幾乎全部是“我”的意思。至於現代吳越口語中為什麽多隻剩下了“你”的意思,就不清楚了,大概是被“阿拉”擠兌的?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