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 美國大男孩和中國大男孩
文章來源: fengxiang2015-10-23 18:11:14

   美國大男孩:Nick Woodman

      Nick Woodman 出生於1975年, the founder and CEO of GoPro.  他1997年畢業於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獲 B.A. degree in visual arts and a minor in creative writing. 畢業後先後成立過兩個公司均失敗,但這兩次的經曆最後讓他成功地創辦了 GoPro(經營一種新型相機),這也讓他成為億萬富翁。2014年,他們夫婦捐出了$500 millions,是當年矽穀最大一筆捐款。

 中國大男孩: 尹希

     從文學城看到這位“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尹希可以說是一路學霸從少年班到哈佛博士到哈佛物理係教授。俺以前也是學物理的,深知這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即使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也隻有少數人能達到光輝的頂點。尹希絕對是這領域的佼佼者。

        Nick Woodman 無疑是美國教育的結果。而尹希雖然在美國讀的博士應該還是歸功於中國教育。

      我沒事喜歡琢磨中美教育的差異。這些年跟著女兒從小學到高中,也算近距離地觀察了美國的教育。 而我自己則徹底地經曆了中國教育,從小學到大學。 比較一下,中國的教育是灌輸知識, knowledge,而且這種知識有時很深. 而美國的教育除了傳授知識(有時也許會很淺),還向學生灌輸 “3i“,那就是  idea innovation, invention. 中國的教育一切似乎就是為了高考。而美國的教育會有Siemens , Intel 等科技大獎鼓勵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正是這種教育,美國教育的佼佼者可以是 ceo, founder,inventor,名校教授和大批的Nobel prize 獲得者,而中國教育的佼佼者好象隻會成為名校教授。

         其實,做為接受中國教育的父母,我們也會不自覺的把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用到教育孩子上。說個我國內親戚的故事。親戚有兩個孩子大明和二明。大明從本科到博士一路名校,後來又到哈佛做博士後。 二明從北京一所普通學校畢業,畢業後開始自己做生意。兩個二子都挺優秀。 前幾年回國見到親戚我誇二明 “ 二明真厲害,做ceo啊”。 一不留神冒了句英語,趕緊改正 “做老板”。 親戚哼了句“ 不好好找工作,做什麽生意”。 幾年過去了, 親戚要換房子, 開公司的二明大筆一揮付了100多萬,做博士後的大明分文未出。 按理說這下親戚態度該改變了吧。不,現在還是逢人便誇大明“ 在哈佛,還是博士後哩!”。 眾人聽了也紛紛露出豔羨目光一轉身恨不得這大明管自己叫爹。咱中國人重視學問哩! 我相信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有個象尹希這樣的兒子。 美國父母呢? 是不是更喜歡兒子象Nick Woodman呢?

   2013年 副總統 joe biden 在Upenn 畢業典禮講演中提到了中國,好像還引起了一點兒爭議,我還是很讚同:

       China’s a great nation, and we should hope for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but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ir problems are immense, and they lack much of what we have.
 
      We have the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we have a legal system that is open and fair, we have the most agile venture capitalists in the world, we lead the world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ll for a simple basic reason. Steve Jobs, speaking at Stanford, was asked by a young man “how can I be more like you? How can I become like you?” Steve Jobs famously answered “think different.” You cannot think different in a nation where you cannot breathe free. You cannot think different in a nation where you aren’t able to challenge orthodoxy, because change only comes from challenging orthodoxy.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就應該象上麵所屬述 :知識, 創新,挑戰權威,另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