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不應該對種族議題太敏感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23-04-16 11:55:50


華裔視頻博主在英國劍橋遇見白人拉縫眼和歧視,整個動作剛好落入鏡頭,博主將此令人憤怒的事件做成了視頻, 自然會引來華裔的共鳴。

總的來說,歐洲的偏見比美國厲害。他們表麵上比美國更自由,但是那是假的。甚至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到歐洲旅行,他們都能感受到在歐洲的歧視。歐洲歧視比美國重是肯定的,雖然最近倫敦街頭的文化多樣性已經接近了紐約。

視頻博主追到書店與英國女生對質,稱她是種族主義者,還威脅說會將視頻曝光,聲稱自己擁有三百萬的粉絲。博主遭遇到對方的罵架,她以自己認可的“中國智慧”反擊,現在出來的年輕人確實不一樣。博主在文明的劍橋可以將英國女生逼哭,如果在美國,作為女生的博主都有可能被當地人打或攻擊,這是我可以想象到的可能。

那麽在西方遇見這樣的歧視,你每次都需要反擊嗎?也不見得。讓我說說自己是怎麽做的,隻是一方的觀點。

我在聖路易斯的中餐館也遇到過美國男孩這樣做,什麽種族的人我就不說了。他將兩手指在眼角一拉,成迷眼,以此取樂。我沒當回事,隻是笑一笑,我當然是不高興,但是並不太生氣。我沒有理他,幾乎想上去對他說:沒有辦法,爹媽將我生成這樣的,我們的眼睛就是比你們小。

我經常說出有些人可能不願意聽的政治不正確的話,讀者怎麽反應是他們的事,我的責任是說出真相和事實。

我也以這種態度告訴剛抵美國的學生:作為一個在西方國家生活的非常少數族群的人,沒有必要對種族話題過於敏感。如果太敏感,你幾乎不可能有知心的美國朋友。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各自都有優劣,讓事實去說話。長相也是,長得帥的人,可能隻在初始階段占優勢,長遠看,外表不見得對成功有太大的影響。

中國人在外麵打天下靠的是自己的誠信、勤奮和才華,前輩們擁有的業績應該能夠鼓勵剛到美國的中國學生。與我們當年抵美國後什麽都不知道不同,現在美國的各行各業都有華裔傑出精英,他們是新到學生們的榜樣。

你如果與美國人深交後,可以發現美國人是最容易打交道的人。美國人裏麵的絕大部份都是友好的,六英尺多高的美國人與個子不高的中國人討論問題,還會故意靠牆讓腿子稍微彎曲,隻為了自己可以降低身高。我見過好多次這場景,中國高個子往往很少這樣。我們在美國遭遇的歧視,比湖北鄉裏人在北京遭遇的歧視低多了。

這讓我想到我曾經給學生的其他建議,現在仍然有些意義: "你開始來美國時,應該有充分的準備你可能是學不過美國傑出的學生的,因為那不是我們的文化。中國學生麵對的最大的挑戰是在美國的十分小的課堂裏,那些特別需要短兵相接的討論課。語言隻是一個方麵,reasoning的習慣與能力也有問題。當場交流的缺陷最容易傷及到自尊心,因為自己的知識麵和邏輯等思辨的能力都會隨即暴露出來。   你開始與美國文化在課堂上直接碰撞時,臉皮一定要足夠厚,才能有反超的自信心。人的生涯的關健階段如果打退堂鼓,那帶來的可能是安逸的日子,但是注定會是平庸的人生。"

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留美學生的質量在提高,有些人已經相當優秀。隨著中國教育與國際接軌的加深,希望中國新到美國的學生能夠直接加入美國一流名校的競爭,證明我的這些擔心是多餘的。

最後談一下美國大學申請時Early Decision (ED)的規則,我們知道在申請ED前,必須三方簽置協定保證ED學校錄取學生之後,學生必須注冊去讀。這三方包括申請人、輔導員和學生家長,然後將普通申請表內的協議表格遞交給ED申請學校。

這個協議屬於“紳士協定”的範疇,也就是說你若違背了,自己的榮譽或名聲會受損,對方也可以對你采取報複的行動,但是雙方都不會因此受到法律的製裁。

大學怎麽樣報複學生呢?他們可以通告其他你申請的學校,讓他們將你列為黑名單,從而不錄取你。ED大學如果很生氣的話,可以通知你所在的高中輔導員,讓他們不給你將去讀書的大學發放成績單。ED大學可能全球追殺你,讓你在英國也不能讀大學。

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在選擇ED1或ED2之前應該慎重,美國是契約社會。ED的好處大家都明白,確實ED在絕大多數的美國私立名牌的錄取率是RD(常規錄取)的2-3倍,得到了好處就應該感恩。既然選擇了ED就應該遵守遊戲規則,這對維護未來中國學生和學生所在的美國高中的信譽也很重要。

我所知道的唯一可以違反ED協定的例外是,ED大學給的獎學金或財政資助遠低於市場價格,學生可以支付不起為由與他們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