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家長沒有必要逼孩子讀醫學院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21-06-28 20:00:13



這位優秀的美國外科醫生在職場上擁有黃金背景,本科和醫學院都畢業於哈佛,應該感謝他在紐約當外科醫生的父親的栽培。他後來在美國西海岸的UCSF醫學院完成了令人吃驚的八年的外科住院醫生訓練,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做了二年的小兒外科,一路打拚,現在爬到主持霍普金斯的胎兒外科研究項目的職位。

他大有可能繼承外科醫生和政治家Ben Carson在霍普金斯的傳奇,Carson曾經是霍普金斯的小兒神經外科主任。

這位哈佛人還是擁有NIH的R01研究基金的醫生科學家,但是他在42歲的事業上升期,在助理教授階段,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遠沒有達到自己事業的高峰,雖然他曾經獲得過美國兒科協會以免疫治療開創人和哈佛前著名外科教授Judith Folkman的名字命名的獎項。他留下一雙11歲和10歲的兒女,還有共同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和完成UCSF住院醫訓練的太太,她現在是霍普金斯的婦產科醫生和副教授。

我的同班同學看到消息後,這樣在我的朋友圈留言:

“死者和我一起吃過飯,交流過幾次,2娃見過幾次,很禮貌很漂亮,太太和我同事,脾氣特好,笑聲很爽朗,也是哈佛醫學院畢業的,他們在醫學院相識相愛共同進步,2孩子由2個上海全職保姆照顧,能講一口流利的上海話。他們夫妻一個幹婦產科,一個幹兒科,完全不能顧家,令我擔憂,但他們告訴我2個上海保姆很給力,他們比較放心,他們赴霍普金斯醫院前征求過我的意見,問在巴爾第摩哪裏買房子安全,車程不超過1個小時.... 往事曆曆在目,太可惜了。他老婆很漂亮的,常規操作比如羊水穿刺 絨毛穿刺等很熟練”。

美國醫生並不是令所有人都羨慕的職業,醫生的自殺率是普通民眾的二倍。因為壓力山大以及工作上的便利,醫生和護士使用毒品的比例是所有職業裏最高的之一。根據《今日美國》的資料:“全美國範圍內,多達10萬醫生、護士、技術員和其他健康從業人員患有毒品成癮症,他們特別容易涉及到Oxycodone和Fentanyl等麻醉藥物的濫用”。

我們沒有必要逼自己孩子學醫,應該鼓勵他們追求自己在各種領域裏的興趣與理想。我們倆孩子都不學醫,阿肯森的三孩子中沒人學醫,都沒有餓死人,生活得很好。逼孩子學醫往往是因為華裔對美國這塊陌生土地的恐懼,加上對自己孩子的不自信。

很多年前我們對這問題有過爭論,因為我看見的大量聰明的華裔孩子不學醫,但是從中國醫學院畢業而當上美國醫生的部分人硬是說美國最聰明的人學醫,這是完全與美國事實不符的。沒有必要拿些什麽統計數據去為自己圓場,那純粹是老中在美國學醫後的得意之辭。

我見到有些孩子的性格完全不適合當醫生,但是他們的父親逼著孩子連續申請三年的醫學院。美國人又不是傻子,一眼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特征,當然連續三年拒絕他的醫學院申請。我鼓勵有興趣和野心的學生學醫,尤其從事醫學研究,好幾位我輔導的學生去讀了醫學院,今年就有。但是世界因為個體差異而精彩,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對我來說,學過醫而不做醫生似乎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任何人的人生幾乎都無從設計。

我當時被人嘲笑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我曾經告訴過他們,我是實現了美國夢的人,我酸你們什麽?

既然說到酸,我就再說點酸的話,大家看到哪個職業團體最喜歡辦全美範圍的聚會?就是醫生團體。讓我們看到他們苦盡甘來的美好生活,我是為所有人生活好而高興的。但是我們很少看到老中的計算機專家或者企業界人士每年都聚會聯歡,因為他們的工作不穩定,現在掙到的辛苦錢不能保證未來,可能還需要為明年的工作發愁。人生往往是未知的東西才最令人憧憬,很多有野心的人不喜歡20幾歲就看到盡頭的人生。

從這點看醫生確實是旱澇保收的職業,這要感謝美國醫生職業組織的遊說能力,他們的辯解詞是醫生是關乎人民生命的職業,所以必須為了高質量而嚴格控製人數。

實際上美國應該大規模地擴招醫學院的學生人數,美國完全有能力大批量地產出高質量的醫學生,成倍地增加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我們聖路易斯華大醫學院的人數每年隻有151, 而本科生的人數每年1899。華大醫學院的教授Faculty的人數高達2629人, 占了所有華大Faculty的2629/4151=63%,也就是說,醫學院Faculty的數量比整個華大非醫學院的Faculty人數的總和還多。以此可以看出美國對與人的生命相關領域的重視,在美國很多事情是以錢來說話的,醫學院的總體收入在整個華大範圍內肯定超過了63%。

這些數據轉化成的現實是,文理學院的教授們的教學任務很重,醫學院教授的教學任務很輕。絕大多數醫學院教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從事研究、研究生的培養以及醫療上,教書不是他們的主業,這幾乎是全美的頂尖醫學院的普遍現象。美國醫學院完全有足夠的能力使華大這樣的醫學院變成每年招500人,增加3倍左右,照樣能保證質量。美國這麽傑出的醫學院人為限製不培養人,弄得想當醫生的美國人去加勒比海的島國讀醫學院,然後回來做住院醫,那裏的醫學院的病理係可能就幾間房的規模。

當然美國醫生的培養與產出的瓶頸不完全在醫學院,隨後的住院醫生訓練也很重要。

如果醫學教育係統能夠做出增加產能的改革,立馬的變化就是醫生工資的下降,這對社會是有好處的。到時候我的那位倆兒子分別讀了斯坦福本科和華大MD的老爸,就不會自豪吹牛,他的皮膚科醫生兒子比資深計算機專家的老爸掙的還多了。

當然美國是一個重承諾的社會,如果改革, 也應該適當維持現在醫學生們在未來的高收入,因為美國在他們報考醫學院前就有過承諾。以後的醫學生在申請前則應該理解他們的工資不會那麽高,比普通人高一倍就應該滿足了。

醫生是服務性行業,本身就不應該掙那麽多的錢。美國現在有種運動,那就是呼籲降低醫學院的學費,NYU和Columbia 已經免費或接近免費,我們華大給予大量的醫學生獎學金或助學金。如果社會努力讓醫學院的學費降很多,他們出去還掙20萬,那就說不過去了。

美國醫生團體的另一個爭辯點是醫學超難,需要很聰明的人才能勝任。這個我完全不能認同,開闌尾的外科醫生不需要太聰明,遵循孩子打疫苗時間表的兒科醫生也是。我在華大見到的最不聰明的人恰恰是位醫學專科的受訓人,她是位連溶液都不會配的人,50%的溶液怎麽在20亳升裏配成7%的溶液,她完全不會。我手把手教過,遇見類似的問題她還是會來再問,幸虧我這人很有耐心。

美國醫學生聰明嗎?真不見得,在美國從事前沿研究的科學家都很聰明,不聰明不可能生存。普通醫生需要中上等的智力就可以了,他們很多工作都是遵循既定的診療標準,記往就行了,如果想有所創造還屬於違規。

美國醫學職業越來越不像以前那麽有吸引力了,比我四年前寫這方麵的文章時還不如。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位去世的哈佛人,他從醫學院畢業後做了十年的外科住院醫和專科訓練。如果將他的本科和醫學院加起來,他共有18年的求學路。他隻在哈佛本科和哈佛醫學院之間隔過一年,應該屬於基本上沒有耽誤的人,直到37歲才見天日,那時孩子都可以打醬油了。這是折磨人的節奏,完全沒有必要。

人的一生長期處於受訓階段是十分痛苦的,任何職業都不應該訓練這麽長的時間。

他去世時42歲還隻是個助理教授,他在哈佛的優秀同學做科學的早就是譽滿全球的正教授了,在華爾街成功的同學成為千萬富翁應該不少,希望他不會這樣橫向比較,那是會誘發抑鬱症的。我們抗拒抑鬱的方式是多跟自己比較,不要與別人比,自己有進步就應該高興。

我有朋友的孩子從美國一流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畢業,他的同班同學畢業出去就每年掙10萬美元,他則去讀醫學院,然後做外科住院醫生。從本科畢業算起,同班同學已經10年掙到百萬美元的收入,同學們的錢在股市裏提前翻翻。他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還會背上50-70萬美元的醫學院貸款,利滾利到50歲才能還清,純粹從經濟上講都是賠本的買賣,幸好他還是掙錢多的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