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中國人為什麽不能自己帶孩子?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20-12-17 19:07:23


我最近在網上讀了一篇描寫疫情裏中國人的父母如何難回國的文章,但是當我看見作者說經過再三商量決定讓袓母將自己的幼子帶回國時,我就不想讀那篇文章了。

中國人習慣把父母弄來美國帶孩子,有些人做得更絕,讓父親和母親單獨輪換來美國為自己帶孩子。這樣會導致父母數年地分居,他們辛苦了一輩子,理應擁有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努力得到的晚年時光。這位的母親走時還把年幼的孫子帶回國,讓第二代又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分離。這也太不應該了,希望他們能在疫情控製後把孩子盡快接回來。幾十年前,我在美國見過這樣的上海夫婦,將孩子留在上海還不是讓自己的父母帶,讓裏弄的朋友看管,說穿了就是為了省銀子。還有在美國的中國家庭長期讓國內親戚帶自己的孩子,待自己在美國事業有所發展後再把孩子接過來,結果孩子跟父母完全親近不起來。

在美國的中國年輕人送孩子回國的最大理由是工作忙,這是美其名曰的推脫責任。大家又不是沒有經曆過,我們倆孩子都是自己在美國帶大的。美國的傳統就是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帶,早應該適應美國的文化而不應該複製中國落後的觀念。我以前對有些父母說,你如果親手帶孩子就成功了一半,因為太多中國父母將孩子往國內送了。

隔代教育孩子是天朝腐朽文化的象征之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十分不喜歡這個文化傳統。我小時候始終明白父母在遠方,但是你似乎永遠見不到他們。別人有父母我沒有,這種感覺每到節假日就特別明顯。還不能說出來,因為那是沒有良心,對不起幫助你的親戚。我們知道器官損傷後會有炎性侵潤或慢性化病變,孩童被拋棄後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幾乎會伴隨他們的整個人生。

我當然感謝照顧我的伯伯與伯母,視我如己出,也懷念與堂弟與表兄妹在一起的玩耍時光。但是我更感激的是我的生母,她在我六歲時把我從天門老家帶了出來,她是讀過大學的人,自然知道我跟幾乎文盲的袓父母能學到什麽。我跟母親在建築工地裏成長,再簡陋的環境,隻要母親在身邊都是快樂的。

前聖路易斯華大醫學院教授Ellen Li, 四個孩子全部是自己帶大的,她又當醫生又經營一個實驗室,還經曆幾個城市的職業變遷。孩子們看見父母的忙碌,自然知道自己長大以後要做什麽,所以她的孩子個個都有出息,好多耶魯和斯坦福本科,聖路易斯華大和霍普金斯醫學院。孩子跟祖父母養會有什麽出息?祖父母早就離開了職場,每天都是不去上班的慢節奏,觀念也跟不上時代,孫子輩也誤解自己的未來人生也會是這樣的。祖父母根本不會盼望能出席耶魯的畢業典禮,以中國之傳統,隻要孫子輩在自己這裏不出事,營養好就萬事大吉了。

決定把幼兒園年齡的孩子在疫情中與父母分離,冒著旅途中被感染的風險,這不僅太殘忍,還說明中國人的這些實踐是多麽地根深蒂固。他們可能不知道,心理學中孩子與親生父母的分離,實際上的被拋棄,在孩子心靈中留下的傷痕是永恒的。我的心理學家朋友也這樣認為:“嬰幼兒時期的與父母分離,對孩子來說真的相當於父母永遠死去。有母親的地方,就沒有了燥鬱”。

關於此文與讀者的互動:

朋友A: “我們家兩個孩子都是太太自己帶大的”;

我的回答:“羨慕別人的太太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你和胡教授一樣幸福:“胡教授不僅在學術上跨領域,婚姻也跨國度,他娶的是日本裔妻子,還是土生土長的日本女子,他們育有兩個兒女。聖路易斯的中餐館肯定比香檳好,看來胡教授實現了林語堂說的大多數的人生享受:“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裏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請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最後一項胡教授應該沒有,那是林語堂自己夢想的東西。但是胡教授全家還真在法國西南部小城住過一年,名為學術休假,在我看來超過了英國的鄉村。”。https://mp.weixin.qq.com/s/nf8fkHHRyGodtX-8WtczvQ””

朋友B: “好文章[ThumbsUp][ThumbsUp][ThumbsUp]。我的兩個孩子都是我們自己一手帶大。養兒方知父母恩,體會很深。孩子是上天給我們人生的禮物和祝福,我們應該感謝孩子給我們人生帶來的親情快樂,充實我們的人生歲月,讓一切努力都有意義”

我的回答:“就是這樣的,文章好評如潮,也引來爭議。這是很簡單的道理,還有很多人去維護這種腐朽的文化,怪不得中國人很多方麵都有待改進,首先應該從文化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