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The Boys in the Boat》
文章來源: 亦緣2024-05-01 14:28:50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了,不知為什麽拖到了女兒劃船的第五個年頭才聽。

我家離劃船的地方開車幾分鍾,這大概是我們劃船的首要原因。幾年下來,體會到劃船這項運動真花時間。一年四季都是劃船季,每周五天,下午四點到六點,還不算路上時間。好處是大部分時間在室外,女兒用那麽多電腦和手機,居然眼睛不近視,身體也健康。當然女兒是很喜歡劃船的,不然堅持不了五年。劃船也鍛煉了她接受挫折的能力。女兒學業上一路高歌,倒是這劃船,受身高和體能限製,一路後退。從第一條船掉到第二,第三,女兒泰然處之,真心為隊友們喝彩。

到了第五個年頭,Regatta(劃船比賽),coxswain(舵手),catch a crab(捉蟹),這些剛接觸劃船時兩眼一抹黑的名詞,我現在已經耳熟能詳,書中提到時還頗覺親切。

然而,當書中的時間退回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個熟悉的劃船運動,不由得變得陌生了。

多麽不同的時代啊!彼時的美國東岸,精英薈萃,富豪雲集。西岸卻遠未現在的發達。今日匯聚了亞馬遜,微軟,波音等科技大公司的西雅圖,還是一個很一般的城市。華盛頓湖邊,今日一米兩米買不到的湖景房,喬(Joe)那貧寒的父親,可以自己隨便找塊地造房子。

正值經濟大蕭條時代,華盛頓大學的劃船隊,曆經驚心動魄的層層選拔,贏得了奧運會資格。東岸的精英藤校輕而易舉就能支付的比賽費用,到華盛頓大學這裏卻難住了。最後靠了華盛頓居民的奔走相告熱情捐款,才得以成行。

彼時,劃船是一項風靡全國的體育運動。比賽時,聽眾們聚集在收音機旁,等待著激動人心的語音直播,猶如現在的電視直播。比賽現場,有看比賽的火車,沿岸而建。劃船比賽一開始,火車也啟動了。觀眾在火車上一路加油,見證船與船的你追我趕。而現在,觀賽火車不見了,我們觀眾,隻能守在一處翹首以待。

劃船運動的精神卻是永恒的。團結合作,追求卓越,永不放棄。教練鼓勵甚至挑動船與船之間的比拚,讓贏者勝出。比賽結果微弱的差別,在於平日裏日複一日的高強度的訓練。

聽完書後,剛好根據《The Boys in the Boat》改編的電影熱播,於是去電影院看了電影。電影注重在體育精神,描寫了華盛頓大學的劃船隊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贏得奧運金牌的過程。影片刻畫了喬,喬的女友喬伊絲 Joyce,劃船教練Ulbrickson,造船商George Pocock,舵手Bobby Moch,生病的劃船隊員Don,一係列各有特色的人物。不過此片人物不是重點,整部影片以劃船隊的比賽浮沉為主線,把比賽現場的氣氛烘托得非常熱烈。看完電影,仿佛自己也親曆了當年那一係列激動人心的劃船比賽。

而我聽書時頗為震驚感慨的喬的身世,電影中卻簡化了很多。為此我看完電影後又去聽了一遍書。

第一遍聽書時讓我困惑的,喬父對喬棄養的事情,一直像夢魘一樣縈繞著我。這裏麵有一個關鍵人物,喬的繼母圖拉(Thula)。喬在四歲時親生母親去世,父親幾年後娶了年輕很多的圖拉。

圖拉既是喬的繼母,也是他的嫂子。圖拉的雙胞胎姐妹早已嫁給了橋的哥哥,夫婦倆在西雅圖發展。圖拉彈鋼琴,是一個富有藝術氣息的女人。在華州相對落後的東部,圖拉尋夢不得,嫁給了喪偶的喬父。自己孩子的相續出生,讓這個家庭的負擔逐漸加重。自私的圖拉,居然慫恿喬父把十歲的喬棄養在華州東部的斯波坎(Spokane),然後一家人搬到了西雅圖。

十歲的喬自謀出路,打零工養活自己。還好在哥哥的幫助下,他申請到華盛頓大學讀書。喬去劃船,是因為劃船提供住處,他可以邊工邊讀。如此喬還是經常擔心下學期的學費沒有著落。

讀書期間,還有幾件事,顯示了圖拉和喬父的不負責任。他倆為了追求圖拉的夢想,把幾個未成年的孩子丟在家裏,多次跑到別的城市,讓圖拉參加鋼琴演奏。喬與喬伊絲想幫助弟妹,也被圖拉婉拒。這一切直到圖拉去世才嘎然而止。

那個年代,一個藝術女人的尋夢之旅,必然曆盡艱難。能理解圖拉的夢想,也能理解喬父對圖拉的寵愛和支持。然而,作為家長的責任呢?圖拉和喬父對喬的棄養,可以說冷血。圖拉是自私冷酷的,喬父也很無情。

喬來自這個缺愛的原生家庭,所幸遇到了女友喬伊絲。喬伊絲對喬不離不棄,兩人相濡以沫一生。喬伊絲對喬的弟妹也好。喬伊絲對人的暖意,拯救了喬和這個破碎的家庭。

近年常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一輩子的傷害。覺得這些孩子真是可憐,幼年的傷害,將跟隨一生。聽了此書,頗為欣慰,原來遇見了對的人,愛是可以治愈這種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