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和內容監督委員會互踢皮球,誰來接這個燙手山芋?
文章來源: 溪邊愚人2021-05-11 07:52:42

5月5日,臉書得到了等待已久的裁決:一個獨立內容監督委員會認可臉書一年多前禁封川普臉書賬號的決定。但是,該委員會同時指出:臉書以無限期方式禁封川普賬號是“不適當”的,因為在臉書的政策中沒有這一項懲罰條例。臉書應該或者明言會禁多久,或者說明是永久禁封,因為這兩者都在條例之中。委員會給臉書6個月時間做出最後決定。臉書表示將認真考慮。

監督委員會聯席主席邁克爾·麥康奈爾(Michael McConnell)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唯一的工作就是讓臉書這個非常強大的組織承擔起責任。”

盡管可能不是監督委員會的本意,也不應該是委員會的責任,但這個裁決看上去頗有點像臉書和委員會在互踢皮球。

一、川普的自媒體賬號重要到能夠決定選舉的成敗

臉書本來是希望監督委員會給出個清晰答案。這樣臉書就免責了,照做就是。沒想到一個燙手山芋又被扔了回來。不知道一心想逃避責任的臉書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國人俗稱小紮)麵對這個裁決是怎樣的心情。

不希望直接麵對做這個決定的難題,是因為這個決定所承載的太多太重,不想承擔這個責任。

川普在臉書和推特分別有8千多萬和3千多萬粉。這讓他在自媒體能夠一呼百應。無論是傳遞信息,在線籌款還是收集數據,自媒體都是川普最主要的工具。說沒有自媒體川普2016年恐怕難以當選總統不算過分,川普2020年的競選經理,2016年的數字總監布拉德·帕斯卡爾(Brad Parscale)在2017年接受CBS著名的《 60分鍾》節目采訪時就是這樣總結的:“臉書就是(我們的)方法”。川普也許是最善於利用自媒體的人了。

川普目前告知他幾位顧問的計劃是他將在2024年出來競選。但他的一些助理認為,沒有自媒體賬號的川普等於是被廢了武功的人,這個障礙很難克服。

能夠影響到一個總統競選的成敗,可見一個臉書賬號的威力。但這同時也呈現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讓臉書來做這樣重大的決定,合適嗎?  

二、受利益驅動的私企難以承擔掌握話語權的重任

首先,話語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否則言論自由也不會受到憲法保護。把話語權完全交給幾個私人企業來控製,怎麽說都不合理。這一類責任一般隻能由政府承擔,因為民選政府在有些方麵法律上自帶被授權功能。政府也有透明的義務,受公民監督。而私企不需要透明。

另外,私企主要受利益驅動,而他們的利益不一定與大多數人的利益一致,更不能保證企業會主動以大眾的利益為重。

2016年大選,川普利用自媒體造謠、傳謠,他的追隨者又在推特和臉書等自媒體上繼續轉發,傳播麵極廣,危害極大。

其實早在2016年大選前就有人為此向臉書和推特抗議,希望他們對謠言、謊言有所作為。但是,川普的號召力為這些自媒體平台帶來了大量客戶,自然也帶來了極大利潤。所以,臉書和推特等平台都在國會聽證會上始終拒絕承擔“警察”的責任和義務。他們基本上就是不承認這樣的自媒體有與傳統媒體同樣的功能和作用,而1996年通過的專門針對互聯網製定的《通訊規範法案》第230條(Section 230 of the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也為他們提供了保護。

但是,今年1月的國會大廈暴亂震驚了世界,也驚醒了自媒體。川普導演這樣一場暴亂,連對他百般容忍的自媒體也認為越過了底線。他的臉書和推特賬號被封禁。

但是,一直拒絕承擔責任的自媒體忽然間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哥不得不出手”的境地,不正說明了,他們這個決定做得太晚了嗎?

試問,如果不是拜登贏了大選,如果不是民主黨拿下了參議院多數,就是在出現川普煽動暴亂後,那些自媒體也一定會禁封川普的賬號嗎?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川普贏了,就不會有暴亂了。是,但是會出現暴亂難道不是證明了早就該禁封嗎?這不是就證明了把這樣重大的責任交給私企不靠譜嗎?就像上麵說的,這一類責任隻能由政府承擔。

其實看看臉書為什麽現在會捧上個燙手山芋就更容易明白為什麽私企不配承擔這樣的責任。

三、臉書是想魚與熊掌兩者兼得,丟棄的是民眾的利益

與推特永久性禁封了川普的賬號不同,臉書留了條後路,隻是無限期禁封。而正是這條後路給臉書帶來了麻煩,不得不再一次做決定。但是,就像臉書在國會聽證會上的態度一樣,臉書真的是不想擔這個責任。於是小紮想出來一個高招:組建一個內容監督委員會,他稱其為“臉書最高法院”,讓這個法院來裁決究竟應該如何做。

雖然臉書一直強調內容監督委員會是一個獨立機構,還特意建立了一個基金來支付委員會的費用,避免臉書直接給委員會成員發工資的情況。但是,委員會所有成員都是臉書挑選的,基金的錢也來自臉書,“法院”所遵循的“法律”也是臉書自己製定的。所以,這個獨立性實在是不能讓人信服。

事實上臉書已經有過沒有完全按照監督委員會的建議做的時候。難怪《紐約時報》在報道中用了Potemkin quality這個詞,意思是這個委員會怎麽看都給人一個形象工程的感覺,並非貨真價實的獨立委員會。

小紮頂著國會和社會防壟斷的巨大壓力,死不肯把臉書分散成幾個小公司。至於對自媒體內容的管理,盡管小紮反複聲明不應該由臉書來承擔責任,卻又拒絕走拱手讓出內容管理權的路,不就是為了控製權嗎?這種做法,丟棄的是民眾的利益,因為臉書說自己不負有責任,卻又不讓任何真正獨立的人或機構來對民眾負責。

權力和責任從來是相伴相生的。小紮要控製權,卻又不願意承擔權力所附帶的責任。用一個英文說法是,他要have the cake and eat it too,就是既要吃蛋糕,卻還依然要擁有蛋糕,相當於我們中國人說的想魚與熊掌兩者兼得。說到底,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貪得無厭。

資本主義的本性就是貪婪。這不是錯。其實貪婪就是驅動力,是資本主義的競爭力。

但如果不用法律手段來限製和管理這種無止境的貪婪,那就是政府的錯。更要緊的是,對此不做適當管理會給社會帶來危險。

四、需要被管理的不僅是自媒體,任何造謠惑眾的媒體都是對民主製度的威脅

2016年的大選讓我們見識了自媒體謠言的泛濫。其實在自媒體之前,福克斯新聞(Fox News)這樣的美國極右翼媒體已經在承擔這樣的角色了。  

奧巴馬當選總統後,曾有美國白人認真地告訴我奧巴馬不是出生於美國,沒資格做總統。見我不信,有一個人建議我連續兩周什麽別的媒體都不看,隻看福克斯新聞,說這樣我就一定會信了。我當時心裏說了句“我看兩年也不會信”,但嘴上我這樣回答那個人:“別的東西我就不反駁你了。但要說奧巴馬不是美國公民,卻當選為總統,你也太貶低共和黨了。這麽顯而易見的事情居然也會輸?”那人無言以對。但是,她的信念並沒有改變。這讓我感覺特別荒唐,甚至可怕。

那時,我隻聽說福克斯新聞是右翼的,卻從來沒見識過廬山真麵目。是2020年拜登勝選後福克斯新聞不承認選舉結果的一係列造謠惑眾操作讓我大開眼界。我明白了,該台會熏陶出相信奧巴馬不是出生於美國的觀眾,一點也不足為奇。而這更說明了媒體需要管理。宣傳不同的觀點沒問題,但不能不受任何約束地隨便造謠。

1949年推出的《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公平原則》(FCC fairness doctrine,簡稱FCC)是一個用於管理有廣播許可證的新聞媒體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媒體的新聞報道必須誠實,公正和平衡,不僅要符合事實,對有爭議的問題還必須讓不同的觀點都有發聲的機會。該法案對維持媒體的健康環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1987年裏根政府取消了這個法案。其直接結果就是,在9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大批右翼和極右翼廣播電台節目,其代表人物就是Rush Limbaugh。因為沒有了FCC這樣必須做平衡宣傳的法律限製,Limbaugh不僅是口無遮攔,對政治對立麵直接人身攻擊,而且造謠無底線。可以說美國極右翼無底線的政治宣傳就是從Limbaugh開始的。福克斯新聞的Sean Hannity等節目無非是步Limbaugh的後塵。

稍稍接觸過媒體製作的人都知道,編造謠言、胡說八道是最能夠吸引讀者或聽眾的方法,當然也是最容易的賺錢手段。從Limbaugh的節目內容可以看出,他走的就是這一條路。根據維基百科,Limbaugh在1990年代成為美國最主要的保守派聲音之一,也是在美國廣播曆史上收入最高的節目主持人之一。福布斯在2018年將他的收入定為8,450萬美元。

如果FCC不被廢除,Limbaugh就必須同時提供對立麵參與辯論的聲音,他的謠言的宣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更大的可能是,這樣造謠性質的電台節目就不會出現了。大批右翼廣播電台都是出現於FCC被廢除之後不是一個巧合。

根據2007年的一個報告,無論用何種方式去分析數據,都是保守派占據了廣播電台的大頭。除了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外,基本上就是廣播電台節目總播出量的91%是保守派,僅9%是進步派。而2006年的數據是,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周收聽19個小時的廣播。如果聽的是不遵循誠實,公正和平衡原則的媒體,後果令人堪憂。

五、民主體製如果不去維護、改進,是可能被摧毀的

每當有人說,真不知道如果川普連任的話,美國的民主體製是不是還能保住時,我總會想起2019年秋在德國參觀達豪(Dachau)集中營時一個講解員的話。

達豪集中營的大門。門上是臭名昭著的標語“工作讓您自由”(攝影:溪邊愚人)
達豪集中營裏麵的宿舍(攝影:溪邊愚人)
達豪集中營裏麵的屍體焚燒爐。據說,這些焚燒爐剛建成二戰就結束了,所以沒派上用場。而達豪集中營本來主要是一個利用囚犯勞動的營地,不是用來殺人的(攝影:溪邊愚人)

那個講解員是位學者,在集中營做講解員隻是他的義工行為。他尤其致力於研究德國在希特勒時期為什麽會從一個民主國家變成獨裁統治。想來他應該是比較有建樹吧,因為在我們去之前不久,他招待了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彭斯。

那天,那個講解員總結說,德國會發生製度變化的原因有三:(1)德國一戰戰敗後承受的賠償過分沉重,到了不合理的地步,這筆債讓德國不可能喘過氣來。(2)當時德國又經曆了經濟危機。(3)德國那時候的民主製度還太年輕,太脆弱。

他說的前麵兩點,特別是第一點,學術界並沒有達成共識。但這不是我們今天的話題。我要說的是第三點讓我思考了很多。那個講解員當時還特別談到,美國的川普就是希特勒這樣的人物,但是美國的民主製度已經比較成熟了,這是今天美國與當年德國一個非常大的區別。

我一直認為這次參觀達豪集中營最大的收獲就是更深刻地領悟到,一個民主製度如果不去維護、改進,是可能被摧毀的。

這也是為什麽,小紮試圖以一個所謂“獨立”的監督委員會來負責自媒體內容管理時,我看見了危險。

當年的德國不是一天之內變了顏色的。民主的成分是一點點被剝離,去除,以至製度最後徹底變質的。而希特勒首先動手的就是掌控話語權。其實,控製輿論是所有獨裁統治走的第一步,沒有例外。

美國現在的情況就是,雖然60%的人認為拜登公平地贏得了總統大選,但60%的共和黨人卻認為拜登是因為廣泛的選民舞弊才贏的,盡管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其實,福克斯新聞等在2020年大選中大量造謠的媒體後來都曾對謠言逐條進行了糾正和澄清,因為被誹謗的投票技術公司Smartmatic和Dominion對這些媒體提出了法律警告和起訴威脅(後來也的確起訴了)。

隻是,這些媒體本性未改,依然還在繼續做其它造謠或扭曲事實的事情。更要緊的是,他們的觀眾依然隻是記得有選舉舞弊,卻沒有接受後來被糾正的信息。而這麽多人不相信選舉是公平進行的,絕對是對民主製度的巨大威脅。

是時候國會重新全麵考慮對媒體和自媒體的管理問題了。美國急需新版的《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公平原則》來營造一個健康的媒體環境。在健康的環境裏,哪怕你隻從單一電台獲得信息,那也會是一個相比於現在的福克斯新聞來說,比較誠實、公正和平衡的信息源。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5/us/politics/trump-facebook-fundraising.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5/opinion/trump-facebook-oversight-board.html

https://mp.weixin.qq.com/s/EQuaEUx0KesLN9FpmR137A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05/technology/facebook-trump-ban-upheld.html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general/reports/2007/06/20/3087/the-structural-imbalance-of-political-talk-radio/

https://www.forbes.com/sites/abrambrown/2015/07/13/why-all-the-talk-radio-stars-are-conservative/?sh=7f6107822788

https://www.forbes.com/sites/alisondurkee/2021/04/05/more-than-half-of-republicans-believe-voter-fraud-claims-and-most-still-support-trump-poll-finds/?sh=49e189f51b3f

本文由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於“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公眾號。這裏的版本稍有不同。